工商管理论文网


  • 首页|
  • 工商管理原创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下载|
  • 工商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开题报告|
  • 工商管理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 工商管理专业原创论文   现成论文 →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

论文降重

当前位置:工商管理论文网 -> 工商管理免费论文 -> 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四)

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四)

本文ID:LW65221
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四)
 

    图1 2006年-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情况(单位:亿元)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7年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大幅提高。2007至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年均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为2,361.93亿元,与会计准则实施前2006年计提442.7亿元相比,增长了4.34倍。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规模显著提高,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下资产质量得到更好的反映,大幅度地挤掉了上市公司各项资产中的水分,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此外,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从2007至2009年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来看,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基本上杜绝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情况,有效地扼制了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操纵利润的行为。

    2. 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各年资产减值计提具体情况

    2007年是我国正式实施新准则的第一年,我国沪深交易所全部上市公司中,有44.08%的公司对长期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10.25%的上市公司披露了资产减值迹象,44.71%的上市公司披露了确定资产减值时对资产组进行了认定。大部分上市公司披露了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依据,多数上市公司披露了长期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预计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涵盖期间和折现率等信息,但预计现金流量及折现率主观性显得较强。根据相关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主要是长期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也有极少公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情况。尽管新准则要求至少应于每年年度终了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商誉减值测试,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有373家上市公司(占有此类业务公司数的82.71%)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

    表1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具体情况(注1)

    序号 项目 上市公司家数 所占比例

    1 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692 44.08%

    2 披露资产减值迹象 161 10.25%

    3 对资产组进行认定 702 44.71%

    4 披露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依据 1152 73.38%

    5 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373 82.71%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总额高为3,963.48亿元,同比增加150.95%,资产价值损失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存货、固定资产和贷款。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下降导致企业存货积压严重,原材料、产品价格暴跌,大部分企业根据新准则的要求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我国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当年的存货跌价损失为690.00亿元,占存货跌价准备累计金额的81.64%。此外,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披露,2008年当年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为369.38亿元,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的52.20%。受销售不畅、产品价格下降、存货减值等因素影响,部分上市公司出现盈利下降甚至亏损,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减值损失计提显著增加。根据年报披露,2008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减值损失同比增长率55.30%,部分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贷款减值损失增幅超过了150%,个别甚至超过了250%。

    表2 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具体情况

    序号 项目 2008年减值损失

    (单位:亿元) 同类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单位:亿元) 2008年减值损失占同类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比例

    1 存货 690 845.19 81.64%

    2 固定资产 369.38 707.56 52.20%

    3 贷款 1356.04 4744.54 28.58%

    以上分析表明,在新准则下,上市公司2008年度资产减值损失巨大,当年的资产减值损失均达到了历史新高,表现出产品销售不畅、存货积压严重,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新准则的实施较好的反映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为1,689.67亿元。与前两年相比,2009年资产减值损失相对2008年大幅下降,但和2007年相比有所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产品销售收到严重影响,存货积压情况较为严重,且产品、原材料的市场价格相对金融危机前大幅下跌。在此情形下,大部分公司都根据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对出现减值迹象的资产计提了大额减值准备。2009年,在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经济率先复苏,上市公司产品销售增长较快,产品、存货市场价格出现较快提升。在新准则下,2009年资产减值计提金额体现了我国经济复苏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从上述新准则实施前后、新准则实施后各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新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规模显著提高,资产质量得到更真实的反映,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基本上杜绝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情况,有效地扼制了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操纵利润的行为;

    (3)大部分上市公司披露了长期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预计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涵盖期间和折现率等信息,但预计现金流量及折现率主观性显得较强;

    (4)尽管新准则要求至少应于每年年度终了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商誉减值测试,但实务操作中商誉减值测试存在一定困难,仍有部分上市公司未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新准则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的主要问题

    1. 新准则下企业财务信息失真问题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对于适用于《资产减值》准则的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账务处理。该做法导致企业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财务信息失真问题:首先,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即不得转回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但计提的资产减值在以后期间得以恢复时不能在账面上进行体现,而只能在以后资产处置时才得以体现,违背了会计上的真实可靠性要求;其次,对于不适用于《资产减值》准则的资产(存货、金融资产等),其减值准备在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价值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可予以转回,也就是说,企业依然可以通过存货跌价准备、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信息失真。

    2.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难以预计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主要建立在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之上,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受到管理者利益、会计人员素质和企业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折现率反映了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的风险,而风险是一个概率范围内的不确定性概念,如何反映这种特定的风险,准则并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因而在实务中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3.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实施困难

    现行准则引入了“资产组”、“资产组组合”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准则实现了趋同。新准则实施后,在确定资产减值时对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认定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2007年我国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70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确定资产减值时对资产组进行了认定。2008年至2010年,确定资产减值时对资产组进行认定的上市公司逐年增多。从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看,尽管大多数上市公司在确定资产减值时对资产组进行了认定,但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在我国企业中的实施仍存在较大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预算的惯例,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也缺乏足够的经验,目前我国企业的总体经营管理水平尚不能完全达到使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要求;其次,资产组的划分方法众多,缺乏明确的标准,而不同的划分方法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具体的计提金额,也导致企业存在一定的利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划分进行利润调节的空间。

    4.商誉减值测试困难

    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商誉的减值测试需要结合其所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如何认定所属的资产组及如何将商誉分配给各个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商誉的减值测试结果。因此,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利润表。据统计,2007年我国共有451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其中,373家上市公司(占比82.71%)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尽管大部分存在商誉的上市公司都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但由于在减值测试时存在较多的主观判断因素,企业财务人员、外部审计人员也缺乏明确、统一的判断标准,导致商誉减值测试存在较大困难,同时也导致企业利用商誉减值测试进行利润操纵成为可能。

    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资产减值准则的有效实施与上市公司是否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中国证监会于2006年5月17日颁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发行人已经依法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也规定:发行人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依法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审计委员会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下载地址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四)......
论文人工降重
本论文《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四)》在工商管理免费论文栏目,由工商管理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gsfwen.com 更多论文,请点工商管理论文查看
上一篇:现代企业薪酬体系研究 下一篇:对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探讨——以..

点击查看关于 浅析 资产减值 会计准则 的相关论文题目 【返回顶部】
联系方式

相关栏目

工商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论文下载
工商管理原创论文
工商管理免费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工商管理论文网提供工商管理论文,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网站永久域名www.gsfwen.com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2 工商管理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