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1.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保持其公正执业的最根本条件是独立性,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最好保障;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和财务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从而降低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概括来说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保证,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2.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1)帮助增加企业价值
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努力识别和预防风险,帮助企业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企业价值得以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企业内部的经营者和被审计监督的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客观上也导致了企业价值的增加。
(2)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是在内部实施连续的、日常的监督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并确定和调查那些可能出现虚假舞弊迹象的最好选择。美国世通公司将385亿美元的费用列为资本支出,就是首先通过内部审计得以发现的(注5)。这充分地显示了通过内部审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3)加强了企业的风险管理
一个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一般要满足以下要求:股东和股东大会代表机构对公司经营状况的了解以防范决策风险;管理层对管理控制薄弱环节的客观反映,以规避经营风险;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评估,以降低审计和监管风险;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的客观评估,以减少投资风险。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可以弥补外部审计在实现公司治理功能上的不足。
(4) 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代理问题的有力措施
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下属管理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各主体间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就是会计信息系统。而内部审计最有资格和能力审查、监督以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的真实性,从而缓解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利于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及其质量的影响
1.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内部审计要实现独立性,不仅必须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组织的地位足以支持其完成审计任务,而且内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应保持独立性。要使内部审计发挥监督作用,董事会必须保持其独立性。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将会大大的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构建不同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也不同。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程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在单一领导模式下,如果内部审计设在管理层下,只把内部审计看作是为管理层服务,这样只起到监督的作用,没有真正认识到现代内部审计的实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如果设在决策层,即董事会下,内部审计具有相对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工作效率较慢(在此种结构安排下一般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下工作);如果设在监事会下,监事会是制约董事会、管理层的有效机制,按理说赋予内部审计很高的独立性,但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监事会执行力差,根本无法确保审计独立性(在此种结构安排得以执行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监事会能完全独立的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机构的干预,有完整的执行权)。
(2)双重领导模式,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管理系统下设内部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来负责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内部审计独立于经营管理部门之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2.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范围的影响
在公司治理结构下,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不仅涉及企业的经营业绩、资产经营、财务状况等,而且还将触角伸向资本经营和管理层。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要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审计领域应由单纯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进入到供、产、销、人、财、物等领域,还应进入到衍生资本扩张、资本营运、管理层的道德品格企业文化等领域,应该深入到企业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有效执行的各个方面。(注6)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已经由“独立评价活动”的财务审计,发展到“以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为目的的保证和咨询活动的现代审计,它是经营者的高级参谋和助手。
3.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应对风险的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步伐日益加快,与国际经济结合的程度也加深,企业经营环境变的日趋复杂,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普遍增大,如经营风险、特别风险,人员的道德风险等,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紧紧围绕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目标,开展与风险管理有关的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审计自身的风险防范被看作是企业整体风险防范的一部分,对企业风险防范起到前置预警作用;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监督”方面承担重要任务,它们必须协助管理层和董事会监督、评价、检查、报告和改革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可帮助管理层协调风险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起到协调的作用。总的来说,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审计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达到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同时又推动风险管理向前发展。
4.公司治理机构设置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在公司治理机构的设置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对审计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董事会的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规模大的董事会会减少董事会抵制管理层控制的能力,难以抵制其对审计质量的逆向需求,从而会造成审计质量下降;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要注意二重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当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时,二重性发生,内部控制系统失效,审计质量下降或无法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机构上对董事会或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可以保证内审工作独立进行,但其前提是在公司治理机制中,董事会和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不缺位,能够发挥应有的功能;设立独立董事,提高审计质量。
四、完善治理结构来促进审计质量提高的建议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司治理改革成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热门话题和首要任务。在我国,政府也展现出了大力改革公司治理的决心,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改革的重要部分。
综合前面我们所谈到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以及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不足,我们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来探讨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推进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化;审计时点从事后总结向事中及事前转移,真正做到风险防范。这里,我们从公司内部治理为出发点,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提高审计质量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遵循相关制度,按照《公司法》运行
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是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的。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有一个运行的环境,要遵循这个大环境之中相关法律法规而不能凌驾于约束之上独立运行。旧《公司法》的缺陷之一在于重管制、轻自治,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管太多,而我国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一部鼓励公司自治的市场型公司法,其定位不是管制公司,而是帮助公司提高经营绩效,这与当前市场经济中对公司治理的要求是同趋向的,有很好的遵循参照意义。遵循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系是公司治理的根本,也是第一步。
遵行相关准则的另一层意思是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注重社会效益、职业道德。云南白药2010年4月24日发布的该公司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中,谈到该公司以“济世为民”为企业核心理念;开展与武定基地周边村寨共建美好家园的活动,对口帮扶怒江州福贡县,就社会公益责任的一种体现和典范。
(二)从公司治理机构设置上完善,提高审计质量
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内部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在完善机构设置中要明确产权性质,建立层次分明的人事管理体制,构建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提高审计质量。
1.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
这一点主要解决针对我国目前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很不规范,缺少完整的独立性,有些内部审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而是由其他部门领导或合署办公。前面我们谈到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独立性影响,双重领导模式下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同时又在总经理领导的管理部门中设置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对管理部门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但审计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业务开展、审计结论等重要事宜均接受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同时规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有权出席、参加高级管理层举行的与内部审计职责有关的会议。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应该由董事会直接任免,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部门成员不能参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只承担对其进行评价和建议的审计责任。这样使得内部审计部门能及时准确的对管理部门进行审计,并避开其他方面的干扰因素,迅速报告董事会,为董事会的及时决策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简单示意图如下:
下 任
设 免
指 告
导 报
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岗位轮换制,这样有利于内审人员在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更客观的判断,同时还能增进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交流,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内部审计机构管理的内容规范为:计划编制、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协调、领导与沟通、项目业务控制。
2.设立独立董事,提高审计质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质量(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