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及模式
1、 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和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
一是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表现为政府通过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税收、补贴等手段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影响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银行准备金率和央行再贴现等手段,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二是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表现为财政政策通过直接增减公共支出和税收调节经济。由于政府不用过多担心市场风险问题,财政政策操作起来更简便,对需求的刺激作用更直接,短期看效果相对要大些。货币政策以微调为主,在扩大需求上,主要是通过利率变动影响企业的投资活动,效果是分散的,作用是间接的,但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有长期效果;三是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表现为两者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时各有侧重。财政政策要求政府运用税收手段,缩小各种收入分配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注重公平;而货币政策侧重效率,这种功能促使商业银行偏重从盈利目标考虑信贷投向。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模式
两者配合模式一般有:双紧、双松、松紧和中性几种模式。不同模式的具体运用是: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时,选择财政、货币双紧政策。财政采取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的方式压缩社会需求;中央银行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和再贴现等方式减少货币供应量。两者配合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当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财政、货币选择双松政策。财政增支减税;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两者配合对经济产生扩张效应。当整体经济状况良好,为了促使经济更快发展时,采取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选择,将有限的经济资源更合理的配置到生产经营领域,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当经济出现滞胀局面时,采取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选择。紧货币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为了不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衰退,需要适当减税、提供投资优惠待遇和增加财政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回升。当经济处于平稳发展状态时,中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是最好的选择。财政力求收支平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上模式的划分是一般性的,实践中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模式的选择,主要根据当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及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来确定。 总体来说,实行政策的“松紧配合”是适当的做法。实行政策的“松紧配合”,可以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更符合我国国情,可以使经济由封闭型二元经济结构向开放型结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由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基本上是封闭的。因此,必须对一些地区实行“松”的宏观财政政策或宏观货币政策,而对另一些地区实行“紧”的政策。
四、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实践及其评价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一共有六次宏观调控。其中五次是反通胀、一次是反通缩,我国政府在各阶段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采取了各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合模式(下表一)。从中国的价格走势上
我国1979年至2004年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表一)
政策
时期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配合形式
1979-1980年 扩大基本建设规模
加大投资力度 增加货币供应量 双松
1981年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
提高投资效率 有选择的增加货币供应量
实行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 一紧一松
1982-1984年 减税让利 增加货币供应量 扩大信贷规模 双松
1985年 压缩投资规模
抑制消费增长 抽紧银根
实行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 双紧
1986-1988年 国家预算内投资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定投资增长 货币与信用供给增加 双松
1989-1991年 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 减少货币供应量
压缩信贷规模 双紧
1992-1993年 扩大投资规模 增发国债 增加货币供应量 扩大信贷规模
压缩信贷规模 双松
1994-1997年 严格控制财政支出
严格控制税收减免
加强税收征管 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
强化固定资产贷款管理
规范信贷资金拆借行为 双紧
1998-2002年
松(积极)扩大内需
增发国债 松(稳键)降低银行利率
扩大信贷规模 双松
2003-2004年 积极淡出
压缩投资规模 稳健趋紧
缩紧银根 偏松和趋紧
可以看出来这五次反通胀、一次反通缩非常清楚,前面有四个高峰,一个峰比一个分高,下面是一个低谷,是反通缩,之后又有一个抬头,就是最近这一次宏观调控。看到这四次高峰回顾一下,第一次是在80年,第二次是1984、1985,第三次是1988、1989,然后是93、94,这是前面四次反通胀,一次反通缩是在98年到2002年,最近又有了一个物价抬头,这几个高峰物价一个比一个高,在80年高峰达到6%,在84、85达到了9.3%,在89年达到了超过18%,93、94年这一次超过了24%,这是前四次通胀的情况。98年时CPI首次为负0.8%,98年1月1号中央银行取消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98年3月我们一下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降到了8%。同时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几年以来,到去年为止,从98年到03年共发行了9100亿的建设国债,99年再一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8%到6%,从98到99年三次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这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有效的反通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这一次通货膨胀的苗头实际上对通货膨胀的调控或者实行在适当的缩紧银根的措施是从2003年一季度开始的。2003年一季度人民银行加大了公开市场业务错作力度,大量收回基础货币。到了一季度以后中央银行手持的国债基本上用完了,当时是用回购收回基础货币,要把国债压回去,向市场上借钱来收缩市场上的流动性、收缩银根。2003年8月23号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9月21号开始实施,那个时候大家可以看出来,防止贷款过多、防止投资过热、防止投资率过高的措施实际上已经贯穿了2003年在金融方面的宏观调控。 04年1月1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04年3月25日宣布提高再贷款浮息利率,4月12日又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0.5个百分点,04年10月28日宣布上调村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贷款利率上限,这些都是落实中央部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04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控制在4.2%,经济增长保持了9.5%的良好势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采取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因而也需要财政货币政策采用不同的协调配合模式。
2、改革开放至2002年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绩效评价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论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