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商管理原创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下载
|
工商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开题报告
|
工商管理免费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论文 →
工商管理专业原创论文
现成论文 →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
当前位置:
工商管理论文网
->
工商管理免费论文
->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XCLW103787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内 容 摘 要
我国西部有12个省、市、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大。西部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 57%,草原面积占全国 55.9% ,森林面积占全国 36% ,而人口只占全国的23%。 西部已发现矿物资源160多种,其中钛、铜、汞、铝、锌等30多种矿产储量占全国第一,石油的储量占全国的41%,煤的储量占全国 38.6%,铁的储量占全国 46.8%,钾的储量占全国96.7%,水能资源储量占全国82.3%。 西部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开发缓慢,使其丰富的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不仅影响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降低了全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团,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严寒和内地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从巩固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愿望出发,提出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十大关系问题,其中就包括东西部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提出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为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如“一五”、“三五”计划的投资项目相当大一部分放在中、西部地区,从而奠定了那里的现代化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我国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包括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的 “两个大局”思想,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面向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党中央提出了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战略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东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
毛泽东提出的“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和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及江泽民的西部大开发思想,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原理,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自优势,先发展东部、南部,再带动西部,加快西部的发展。我国东部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科技人才,还有丰厚的资金和先进的设备,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倾斜,经济发展快,但是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我国西部有12个省、市、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大。西部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 57%,草原面积占全国 55.9% ,森林面积占全国 36% ,而人口只占全国的23%。 西部已发现矿物资源160多种,其中钛、铜、汞、铝、锌等30多种矿产储量占全国第一,石油的储量占全国的41%,煤的储量占全国 38.6%,铁的储量占全国 46.8%,钾的储量占全国96.7%,水能资源储量占全国82.3%。
西部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根据《史记》的记载,传说中炎帝一族曾栖居于陕西渭水的上游,而少典氏部落的黄帝一脉,也在今陕西黄陵县境内,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文化交流和贸易在西部地区广泛交汇,形成了著名的古丝绸之路。至盛唐可谓登峰造极,甘肃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更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了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还有至今为世人注目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交河古城、布达拉宫、大昭寺、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存,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西部地区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 遵义、延安、重庆红岩村等都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二万五千里长征行进西部地区,在延安,毛泽东指挥抗日军队和广大民众进行了八年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西部地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纪念地,也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精神财富。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成为某些古老艺术的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各地民间歌舞、戏曲、剪纸、刺绣、民居、岩画和民间故事、民间文学、宗教艺术等、西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来源。
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开发缓慢,使其丰富的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不仅影响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降低了全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同时,可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联合开发、互利合作,以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创造条件。这是地区统筹思想的运用,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倡导一种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具体内容如下: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是一种适度倾斜的发展战略。适度倾斜是指从全国总体布局考虑,把投资和生产布局向沿海适当的倾斜。因为区位条件和历史因素决定了东部地区易受海外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起步快、阵痛小,较易迅速成长为亚太地区新兴的经济带。但适度倾斜要求处理好重点开发区域与非重点开发区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均衡布局,也不是简单的扶持东部,而是充分发挥各地优势,扬长避短,共同发展。
非均衡协调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开放体系中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从总体上讲,既要有重点地推进生产力空间布局,以追求投资的高回报率和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又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协调区域间经济关系,协调主导产业同其他产业的关系,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形成合理的东、中、西部区域分工格局,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跨世纪宏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经济全方位增长,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扩张规模、经济结构转变升级和人民生活提高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政府宏观政策适度倾斜,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提高,有些重要指标甚至高于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如 1999年第一季度,西部投资增幅达 35.4%,高出东部一倍以上。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正在扩大。如1998年广东、福建人均GDP都已超过 10000元,西北五省区除新疆达到6435元,其余各省区均不到4500元,相差达一倍以上。这就要求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尽快缩小地区差距,逐步实现从先富到共富的目标。
2、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充分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实现东西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国西部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有资源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开发潜力极大。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开发缓慢,丰富的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西部开发,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3、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扩大内需。我国是一个大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高于出口需求。尤其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价格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变动无常的情况下,以扩大内需为主,也是降低经济风险的重要措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如西部大开发必然需要大量投资,增加投资品的需求;西部城市化速度加快,也必需有大量投资;西部的开发,使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消费品的潜在市场将转化为巨大的现实市场。
4、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当前,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相当大。例如,199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为10.68%,陕西为5.10%,甘肃为3.82%,青海为4.50%,宁夏为7.07%,新疆为6.96%,平均比全国水平约低4个百分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必然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增加本地区城乡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为改善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
5、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社会稳定、政治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政治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步伐,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各族人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无疑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进而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下一篇
:
论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模式
Tags:
西部
发展
战略
意义
及其
对策
研究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工商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论文下载
工商管理原创论文
工商管理免费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