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433
提高农民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摘 要]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民受教育程度方面来阐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农民受教育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改进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及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建议, 最终表达农民文化水平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 经济发展 农民素质问题即农民受教育程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这一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情况 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 1.目前现状形成的原因: (1)经济原因 贫困是农民受教育难的根本原因。我国农民的贫困是有历史根基的,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到目前为止,农民种地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收;虽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由于农业还不很发达,农产品价格低廉等种种原因,农民靠务农的收入仍然很低,城乡收入差距有些地方还在拉大。低收入或贫困围绕着农民家庭,这是造成农民受教育难的直接原因。 (2)制度原因 造成农民不能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妨碍了流动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表现在受义务教育权上,就是非户籍地户口的居民不能享有与户籍地居民同等的受义务教育权利;其次,“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造成了农民受教育难的问题。“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具体实施是:中央政府主要负担由中央各部门兴办的教育机构的拨款,同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