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284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一直也是大家为之争论的焦点,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供需比也呈下降趋势,“十年寒窗苦读,就业之路何在?”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关心,也最迷茫的问题。分析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道路上面临的严峻形势及挑战,提出了部分的解决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帮助,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关键词] 需求量 就业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普及是一件无可否认的好事,但是大学生的就业难得问题也越演越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较多 ,应从政府、学校、个人三方面考虑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状况既反映了大学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状况,也反映了大学生培养质量。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得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得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大学生毕业生的人数在660万左右。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和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自身原因: 中国人才热线最近发布的2011年首份大学生、研究生求职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和研究生任然选择在深京穗沪津这五座大城市工作,而深圳特区成为很多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此次调查数据来源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四大一线城市和众多二线城市收集的2万份问卷,调查显示,23%的学生将深圳特区作为就业首选城市,在就业城市榜单中位居第一,其次是北京和广州,各占16%,选择在上海和天津就业共计8%。选择上述五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全体大学生中占近七成。这造成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人才的过剩,因为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至少要争取留在地市级以上城市里。因此,部分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时首先关心的是工资、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即使工作单位比较理想,如果要长时间到基层锻炼,还是要重新考虑。 就业能力包括“硬能力”和“软能力”两个方面,所谓能力,就是指知识、经验、技能等比较容易评估的素质。所谓软能力是指创新、团队协作精神、自我管理能力等不太容易评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质。部分大学毕业生知识和经验有前文所述的欠缺,“硬能力”不足,有的用人单位介绍,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是“花架子”,听起来是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