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异。消费者对商品档次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不仅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差异,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这种差异。这种差异又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收入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商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偏好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就会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和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3)技术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产品推动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技术后进国家则主要生产已经标准化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这样,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同类产品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2、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与外贸竞争力
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跨国公司理论中,把跨国公司分为垂直一体化模型和水平一体化模型两种。
(1)跨国公司的垂直型内部贸易与外贸竞争力
垂直一体化模型中的跨国公司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分散于不同国家,而水平一体化模型中的跨国公司在很多国家重复从事大致相同的活动。垂直型跨国公司在总部和海外工厂之间实行纵向分工,设在母国的总部和工厂从事产业链中关键的产业环节,一般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活动;海外子公司则往往从事产业链中增值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种纵向分工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传统的直接投资方式。
由于跨国公司的垂直型内部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来源之一,使无论是投资国或是东道国的产业内贸易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随着跨国公司数目的增加,产业内贸易额也会增加。但这种产业内贸易的增加对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对母国而言,当它对外进行垂直型直接投资时,为了保持母国对东道国的技术优势,母国会利用它的有利经济条件,包括丰富的人力资本、大量的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与开发投资等,提高母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因此,一国的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越多,产业内贸易额就越大,所体现出来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就越大。而对东道国而言,虽然吸引垂直型跨国投资可以增加产业内贸易,从而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从短期来说对一国外贸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但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总是接受前一轮被淘汰的技术,在技术发展上始终处在相对劣势的地位,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不大,因而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扩大并不能代表产业真正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2)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内部贸易与外贸竞争力
在水平一体化模型中,跨国公司因为主要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相似的国家之间从事类似的经营活动,因此倾向于在各个国家都建立自己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在当地生产,满足当地需求。从表面上看这种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国际贸易,但如果结合产品差异和消费者偏好来研究,则会发现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也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来源。这种水平一体化跨国公司在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之间建立内部市场,进行差别产品交易,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同时又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在需求的拉动下,产业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战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额与产业内贸易额同时增长的现象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由水平一体化跨国经营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无论是对母国还是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对母国来说,水平一体化跨国公司在总部与海外工厂之间平行分工,从事基本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获得了规模经济,降低产品平均生产成本,这种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母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而对东道国来说,跨国公司的进人会给东道国带来母国先进的生产和经营技术,促进东道国的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即使母国和东道国技术水平相差不大,跨国公司也会为东道国带来有特色的生产方式、新的营销渠道,以及不同的管理理念等,因此,由水平一体化跨国公司所带来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促进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六)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状
在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发达国家由于战后经济的高速成长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不仅奠定了其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也决定了其在当代世界贸易,特别是产业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如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同时产业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2004年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法国为86.83,德国为76.71,荷兰为88.23,英国为79.92,美国为67.60。而发展中国家虽然由于经济不发达,在世界贸易发展中处于次要地位,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促进对外贸易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2004年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香港为90.30,新加坡为81.10,韩国为65.19。从纵向的时间序列来看,世界产业内贸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的比重大都是增加趋势。如1970-1980年10年间,澳大利亚产业内贸易比重增加了5.4%,美国增加了1.4%,法国增加了3.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增长,与此同时,产业内贸易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来看,2002年我国与亚洲的贸易额居首位,达到3630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是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其次是欧盟,为1100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俄国、英国;再次是北美,达到1051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和加拿大。而与非洲地区对外贸易较少。在近几年中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中,2000-2004年中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趋于平稳,其中与法国、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与荷兰、俄国、澳大利亚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低一些。可见,与中国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国家主要是亚洲国家,而欧盟和北美的国家相对要少些,这一趋势与前面分析的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基本一致。在制成品贸易中,从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比较来看,2004年中国制成品的对外贸易额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达到9940亿美元。而中国多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为54.28,趋于中下水平。由此可见,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还未居于主导地位。随着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外贸普遍快速发展,安徽、湖北、河南外贸增长依然保持了稳健态势。2007年中部地区加工贸易额151.5亿美元,增长38.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8个百分点。本文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定义将农产品划分为18种,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和中国统计网的相关统计数据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前2位数划分农产品来考察这18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 00活动物; 01肉类及肉制品; 02乳制品及禽蛋; 03 鱼类及水产品; 04粮食; 05蔬菜及水果; 06 糖、糖制品和蜜; 07 咖啡,茶叶,可可,辛辣品及其制成品; 09 其他可食品及制成品;11饮料; 12 烟草及烟草制品; 21 皮,毛及生皮毛; 22 菜籽油及油质水果;26 纺织品纤维; 29 未加工动物及蔬菜原理; 41 动物油脂及脂肪; 42植物油脂。
二、我国外贸行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水平
(一)我国外贸行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及主要形式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从商品构成看,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已显著提升。但是,从贸易方式看,拥有庞大贸易规模的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却远不及发达国家。通过对就产业内贸易及外贸竞争力状况的分析,得出了对中国的判断。
1、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依据UNCOMTRADE的统计数据,测算了近年来中国及欧美2006年的“指数”进行比较,结论是: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内贸易发展却较为缓慢,仅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3略高。远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见表1)。
国外学者(Harrylyshyn,1983)的分析也表明:1978年10个工业化国家中有6个国家(奥地利、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的“指数”均超过0.5,有的国家水平更高(法国为0.803);而10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指数”也达到0.4304。对比可知: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有限,远不及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表1:2000-2007年中国及欧,美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6美国 2006欧盟
GL 0.3736 0.3736 0.3803 0.3723 0.3716 0.3754 0.3796 0.3678 0.5288 0.5806
由于产业内贸易更多地发生在制造业内,因此,还测算了中国及其最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的主要制造业类别(SITC第5、第6、第7、第8类商品)的“指数”,结果表明,中国的水平也均明显偏低(见表2)。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的经验还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更大。对此进行了测算,结果是:中国仅有的产业内贸易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而发达国家则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喻志军、姜万军,2008)。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产业转移造成的: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不能创造更大的附加值,一些发达国家将其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以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制造成本,而在发达国家只保留技术绝对领先的产品品种或核心生产环节的生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产业内贸易角度论证,中国的外贸竞争力提升有限,仍处于明显劣势,无法与从产业间贸易角度分析所得到的乐观结果相媲美。
2、国际竞争力水平低。进一步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分析,也可以得到相近的结论。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中国的外贸市场规模很大,“国外市场规模”指标排名世界第一,但由于在国际上的竞争主要依靠低成本或本地自然资源,“竞争优势”指标排名第71位;由于参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环节低级、单一,“价值链”指标排名第55位;由于外销渠道主要由外商控制,“外销渠道控制权”指标排名第47位;还由于生产方式以劳动密集型或非前沿技术为主,“生产过程成熟程度”指标排名第59位,导致中国综合竞争力水平只在第30位,明显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其他贸易大国。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