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 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如上所述, 无论是垂直一体化的跨国投资还是水平一体化的跨国投资都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源泉, 但两者对母国和东道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 要大力吸引水平一体化的跨国直接投资还不具备条件, 因此, 短期来说, 我们还是要通过吸收发达国家垂直一体化的跨国投资, 获得资本、技术、产业升级效应。但从长远来说, 我们应该尽量吸引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体化的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 提高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 从而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的贸易, 提高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从而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在对外投资方面, 一方面, 我国应鼓励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 对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更高的国家进行水平一体化的跨国投资, 形成规模经济, 甚至是效益更加明显的范围经济,增强产业内贸易; 另一方面, 通过对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一体化投资, 加大我国产业内贸易份额, 使我国的一些产业继续保持规模经济优势, 也是我国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三、我国发展外贸行业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一)宏观政策层面
1、选择主导产业,创造产业竞争优势
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业升级的实质就是技术进步,提高效率。目前我国要积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较高层次上与发达国家合作,提高我国国际分工的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
2、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有利于缓解出口压力
坚持内需为主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在外需不太明确的情况下,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通过扩大个人消费,民间住宅投资,加大农村市场的开发,激活国内市场。
3、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水平直接投资,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积极进行产业升级,重视发展高新技术,把发展高新技术与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两个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同发达国家在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形成水平分工。跨国公司之所以不对我国进行水平一体化投资,原因也在于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竞争优势不在技术水平上,而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上。因此,一贯以来我国的传统贸易模式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即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实行分工,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诚然,为了解决就业压力问题,我们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仍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从长期来看,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性技术优势却是势在必行。因为只有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展,我们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4、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
我国应该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即要立足于周边国家市场,并大力向其腹地推进;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北美、日本和欧盟等发达经贸体的贸易关系; 尤其要以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为契机,努力强化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两岸三地、一国四方(祖国大陆、港、澳、台)的贸易合作。
(二)企业层面
1、发展差异产品
对我国而言,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因此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由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产生的,我们知道,作为技术后进的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链条上,我们只能等某种产品被先进工业国推出后,待技术成熟,生产渐趋标准化后才利用本国劳动力资源优势进行生产,这时该产品早已从技术密集型转为劳动密集型。而生产该种产品的技术也早已不具有垄断优势。进行标准化产品生产的技术后进国家仅仅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力优势在贸易中分得“一杯羹”(较少的利润),而此时,那些先进的工业国不再生产该项产品,取而代之为向这些后进国家进口。他们把大量地经费投到新产品的研发上,期待在推出的新产品上获得高额的利润。由此看来,技术差异产品推动的产业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现有的工业技术水平,增加贸易利益,但却无法使我国获得垄断性技术优势,因而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上作用有限。同样,在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中,多数是高收入国家中的低收入居民对我国同类产品中的低端产品产生进口需求,而我国高收入居民对高收入国家同类产品中的高端产品产生进口需求。因此,这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拉动的仍然是我国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的出口,这对于改善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我国的外贸竞争力并没有太大的裨益。
2、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用钱纳里和泰勒对产业发展三分阶段划分的概念来描述我国现有的产业发展水平,我国的产业正处在早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并兼有向后期发展的特征。这种产业结构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约束主要表现在商品结构的低层次上。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虽然现在工业制成品在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远远超过初级产品,但制成品中高附加值、高技术、深加工的重化学工业产品、机电产品所占比重甚小,而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可见,这种出口商品结构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要求的产品特征相去甚远。要改善我国现有出口商品结构,就必须在某些战略性领域赶超,形成有中国独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实现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的内涵型扩张,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符合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要求,最终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我们应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重视产品开发战略,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着力于开发人力资本,促进竞争力持续发展;重视科研研究和开发,为保持产业持续的竞争力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发挥大国规模优势,坚持扩大内需,激活国内市场。只有这些方面做好了,国家的竞争力才能提高。
总之,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 还可以促使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因而, 产业内贸易最终将取代产业间贸易而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是该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分析产业内贸易的两种最重要的形成因素, 产品差异及国际直接投资, 我国应改变传统的以产业间贸易主的贸易模式, 通过大力发展差异产品及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 形成产业内贸易, 从而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喻志军、姜万军: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与外贸竞争力提升,《管理世界》, 2009年第四期。
2.王信、林艳红:近期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及应对—从亚洲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的视角观察,《国际经济评论》, 2008年。
3.喻志军: 中国外贸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探源—基于“产业内贸易指数”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分析,《 统计研究 》,2009年。
4.何正霞: 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商业时代》,2004第21期。
5.赖瑾瑜: 论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与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国际贸易问题, 2001第六期。
6.杨涛: 陈华婕.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选择,《职业圈》,2007第21期。
7.付春丽: 江苏产业内贸易测度及外贸调整策略研究,南京林业大学, 2009年。
8.张松涛: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湘潭大学, 2007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