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财政部新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在新准则中广泛采用国际通用概念、原则和方法,与国际准则真正接轨并达到趋同目标,并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之所以对现行准则进行大变动,原因之一是目前的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中存在许多问题,资产减值准备是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企业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不完善性,借机调控企业的利润,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很大损失。
现就现行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所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及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利润、跌价准备
【正文】: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民,企业的经营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企业多元化经营方式下会计核算方式变的灵活化,会计管理也显得更加复杂化,与此同时,在会计核算中许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尤其在资产减值准备上,给企业的会计人员留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判断余地,同时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套计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来看,要求企业按规定计提八项减值准备。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
(一)资产的定义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或者说物质和条件,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解释是: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个解释,强调资产的基本特征是:一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符合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所谓经济利益就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二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资产。
(二)资产的减值的产生
从资产定义可以看出,资产存在资产减值(包括增值)的可能,以及由此重新评估认定企业资产的必要。任何一项资源,如果不具备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便企业过去为取得该项资源曾发生过巨大额耗费,也不能确认资产,对已经确认为资产的,也应从账面上予以剔除。如果在持有期间,由于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资产预计的未来经济利益比其账面价值低(或高)时,资产即发生减值(或增值,下同),对发生减值的资产需要重新评估认定,进行有关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其实是用价值变量代替成本变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其价值部分确为损失和费用,从而可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会计信息主要为投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其决策有用性正日益受到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等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质疑。因为,当今市场环境下,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加使资产的市场价值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中,在我国由于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这会降低企业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在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提到一个谨慎性原则,在谨慎性原则中要求会计报告应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应报告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资产减值的信息自然是风险损失信息的一部分,对资产的计量上应不高估资产,不少计费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历史成本的修正。所以,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关心的是资产的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反映的资产的账面数字。这样投资者追求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外部力量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企业规避风险的内在动力,促使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和广泛应用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重要意义
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一是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增加了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未来经营成果的合理预测,降低了各个外部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促使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纠正过去或有损失计提不足而导致利润虚增,揭示企业潜在风险,有效释放企业的经营压力,为未来经营创造良好的资本条件;三是防止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的收益确定存在随意性。
二、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
(一)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1/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