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包括在乡镇企业打工的,全国已有2.5亿农民工。城镇职工已经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险立法,而作为新型产业工人一部分的农民工却依然没有一套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严峻的现实:农民工既得不到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惠泽,其过去长期依赖的两种传统养老模式也正日益瓦解。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许多家庭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现在已有不少家庭要同时赡养三四个老人,且这种家庭将越来越多;目前农村中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承包地,一个家庭有两人以上没有承包地的已占被调查农户的21%。这就使“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的传统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现在的农民工肩负着农村老人的养老,但是等他们老了的时候,谁又来负担他们的养老呢?
【关键词】:农民工 农民工养老 农民工养老制度现状及对策
【正文】:
一、 解决农民供养老问题势在必行
(一)解决农民工养老问题的迫切性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70代末以后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面临迅速的人口老龄化,2015-2035年,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增长期,老年赡养率随之大幅上升,约上升11个百分点。2035-2050年,是人口老龄化持续高峰期,老年赡养率都在40%以上。(中国人口网)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其中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重要一环,中国城镇居民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当前,我国每年“进城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亿2仟万”(新华网,2003)左右,现在全国有2.5亿民工,其中拥有养老保险的不会超过3000万人,10年以后他们将在哪里养老?(注1)在我国20余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中,专家学者多次提出要兼顾效益与公平这一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建议,但在实践中并未真正引起有关部门的真正重视。农民工被欠薪、文化生活贫乏、社会保障无着落三大问题导致农民工权益的缺失,将会影响城市的建设及社会的稳定。若干年以后他们的养老问题将会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农民工,顾名思义是指兼具农民与工人身份的劳动者,包括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劳动者,其特征是持农村户口但在城市、乡镇企业工作;没有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以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农业人口流向非农产业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而我国“农民工”是个身份概念。伴随身份差别的待遇差别、社会福利差别、社会活动权利差别使得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城市社会的“边缘人”。(注1)所以即使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形式上的身份差别(现在还没有消除),农民工的生存条件仍然得不到本质上的改变。这将是一个严峻的社会安全隐患。今年两会期间,一份提案备受关注—实现农民工老有所养。这个提案来自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陈万志,这一提案的主要依据是一份约一万三千字的报告—《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由重庆市政协委员、綦江县政协副主席、民营企业家冯秀乾全额出资,民盟重庆市委调研室和綦江县政协联合组成的调查组历时5个半月,先后奔赴川、渝、黔等农民工输出地及浙、苏、闽、粤等农民工输入地调研,获得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养老保险《调查》结果表明: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农民工83.2%不愿意买养老保险,90%以上根本就没买。上述调查表明农民工养老问题相当严重,如果再不解决此问题将会影响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二)解决农民工养老问题的意义所在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浅谈中国农民工养老金制度现状及对策(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