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韩国、智利三个有代表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家的考查分析,得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经验,即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深化、金融监管、资本账户的开放、中小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改革方式的选择等与利率市场化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中国必须根据渐进式原则,积极创造利率市场化的外部条件,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强化金融监管,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有步骤的放开资本账户,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才能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而实现利率市场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时机、建议
一、 美国、韩国、智利利率市场化考查
(一)、三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
利率市场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有着较强的约束条件,在条件成熟时放开利率,能对宏观经济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反之,如果条件不具备时放开利率,则对宏观经济起着负面作用。美国、韩国与智利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的选择、把握上,各有不同的特点,改革前,三国在市场基础、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通货膨胀、金融深化、监管保障、资本账户开放顺序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而且在改革方式的选择上也不同,由此导致的后果也不同。
1、 市场基础
美国、韩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前,已经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其市场基础比较好,各微观经济实体能对利率的变化作出灵敏的反映,而智利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市场主体改革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实施的,并企图以此为突破口摆脱困境,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取消存贷款利率上限和允许银行在资本市场上自由竞争后,造成了严重的宏观经济不稳定,大量金融机构的呆账和坏账大幅度增加,使其银行体系变得越来越脆弱,国民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2、 宏观经济增长
美国、韩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比较稳定,突出表现在两国的GDP增长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现象。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后期,韩国的宏观经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市场价格稳定,经常项目盈余,企业的流动性状况明显改善,这既有利率管制放松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产生反作用,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智利在实行利率化改革的前五年,GDP增长极不稳定,表现出了大起大落的特征。(见下图)
2、通货膨胀
从美国的情况看,在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前五年,美国的物价一直呈下降趋势,反映通货膨胀的GDP缩减指数也呈平稳下滑态势。到废除Q条例的1986年,美国的GDP缩减指数只有2.23%,反映出美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前的物价比较平稳。韩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前五年的物价总起来也比较平稳,整体趋势也呈下降态势,但在前二至三年物价的平均涨幅要高于美国3-4个百分点,当年则缩小至1个点以内,反映通货膨胀的GDP缩减指数也呈平稳下滑态势。而智利在改革前五年的物价变动则呈大幅上涨趋势,反映通货膨胀的GDP缩减指数由改革前五年的40.69%上升至改革当年的3334%。(具体见表1)
表1 三国GDP缩减指数变动情况 单位:%
改革前5年 改革前4年 改革前3年 改革前2年 改革前1年 改革当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借鉴与经验(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