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社会学理论的观点,提出历史视野下的“三农”问题属于社会问题的研究范畴,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其存在的现状及原因,强调它存在的必然性、社会性、历史性及重要性。并运用发展经济学观点,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三农”社会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三农”、社会问题
【正文】:
时至21世纪,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在我国仍然是最沉重的话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突出社会问题,从决策层到学术理论界,大家都在关注这一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新一届中央领导政府在“十六大”召开后一年多来,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我国解决“三农”社会问题的新思路。尤其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国家对新农业政策做重大调整,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正式拉开了序幕。本文所探讨的是剖析三农社会问题的含义及成因,应用社会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以新一轮中央富农政策为契机,分析“三农”社会问题的着眼点应使各项惠农政策逐步走向长期化、稳定化、完善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有限的财政资源利用下,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一、分析“三农”社会问题的含义
(一)社会问题的定义
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系统,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综合利用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病态现象,这些病态现象不仅侵蚀社会有机体,妨碍社会良性运行,还有可能导致社会解体,使社会陷入恶性运行状态。而这些病态现象应用社会学理论讲就是社会问题。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当社会内部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一种明显而又普遍的现象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①根据社会问题的定义、构成要素及主要特征分析,我国当前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属于社会问题研究的范畴。
(二)历史视野下分析“三农”社会问题的演变过程
首先,“三农”问题虽是一个现实问题,但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历史问题。在古代,社会是乡土社会,农业是主要产业,民众主要是农民,以古代文明为特质的均质性社会按照自身的逻辑演绎和发展。因此,农村、农业和农民并没有成为古代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是随着以工业文明为载体的工业、城市和工人等现代文明因素的出现,与传统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才成为人来社会的重要问题。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巨变中,乡村社会所受到的冲击和沉积的矛盾前所未有,有专业人士曾指出,民国以来的中国社会进程实际上是中国农村经济崩溃的过程,是中国广大农民贫穷化的开端。旧时代的矛盾依然存在,新的社会矛盾又闯了进来,再加上外国侵略和天灾人祸诸种因素,农村、农民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到建国初期,新中国出台了“乡村建设”、“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农民社会地位、农村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但随着政治变动所引发的权力结构动荡的影响,及农村阶级结构内在规律引发的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的周期性震荡,更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于乡村社会生存和发展形成的巨大压力和分解力,伴随入世的成功,我国农村被拖入世界经济市场,不可避免地承受着世界经济的冲击。对于拥有9亿农民人口的中国来说,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富裕成为维系国家富裕昌盛、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
(三)分析“三农”社会问题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社会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目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现状,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根源,结合21世纪初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研究解决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农”社会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三农”社会问题(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