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大背景对消费信心的影响及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1、 “9•11”事件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使我国消费者信心受到影响,在世界市场形势比较看空看淡的情形下,消费者心理趋向谨慎。2、入世对我国消费者的影响最直接就是通过就业来反映。根据专家的预测,从长远看,加入世贸以后每年可以增加200万到300万新生的就业机会,但刚入世的3~5年之内,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和农业可能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表现为就业岗位减少,2002年受到美国出口影响的大型钢铁工业入世之初就业压力很大,这些已经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对自己收入的前景、对自己经济增长的前景,更多地由自己的就业前景来表现出来。一个人对自己就业前景都不乐观,甚至有的人可能会失业,那么他的消费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二)通货紧缩再现。前几年,国家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经过2000年和2001年的综合治理,价格走势已经由负转正,但在去年整个世界经济情况变坏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价格趋势又再次由正转负,形成越是厂家打价格战,消费者越紧捂腰包不放松,价格是降下来了,但销量却上不去,如此恶性循环。价格的下降趋势又对农民产生不利的影响。农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生产出农产品的时候,卖不出好价钱,挣不到钱,农村市场就活跃不起来,这也是农村农产品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造成农民增收相当困难的一个原因。
(三)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对改革的预期不确定性,使消费者觉得提高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共同的选择就是增加储蓄,作为一种预防性的储蓄。90年代以来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加速改革进程,我国进入了以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全面制度改革过程,与此同时,企业实行减员增效改革,导致大量的企业职工失业下岗,职工的大量失业下岗,保障制度的改革,使消费者对今后的生活顾虑重重:谁来为他们提供养老保证?伤病的费用谁来负担?如何才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子女的上学费用如何解决?等等,保障制度的变迁,使原先由国家或集体负担的费用转变为全部或部分个人负担,劳动者个人在现在或将来相当程度上要依靠自身的收入和储蓄来应付随时而来的住房,医疗,教育,失业,养老等费用支出,与前几年比,虽然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是增加了,但需要的支出,潜在的支出却在不断加大,意味着实际收入在减少,自然导致对一般消费品消费的萎缩。例如:医疗制度正在改革之中,今后自己的医疗个人应负担什么样的责任?个人负担多大的比重?大家心里没底。养老制度的改革也在进行过程中,尽管这两年做了很多工作,确保养老金的按时发放,但还是有一些地区,一些人养老金前几年就有拖欠的现象,就算按时发放,养老金的水平也并不是很高,有相当的离退休职工觉得提高生活质量受到不小的影响。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在进行之中,大家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改革到底会怎么走心中没底,前面几年连续都在提高学费,将来孩子上学,尤其是上大学要花多少钱?大家心中没数。所有这些,对消费者(我们)都产生了一种确定的预期,大家都有会明显感到自己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所要支付的成本很高,有很多家庭是承受不起的,就拿教育学费来讲,最近几年我国中小学和大学的学费都在提高。很多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居民都会感觉到,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相当吃力,现在我国大学的学费普遍在每年5000元~10000元之间,与发达国家的绝对水平相比,这个水平是不高的,但与我国现有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比那就很高了,一般公立大学约50%收费都是一年5000多元,这个概念就是从平均水平来说,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中等收入职工一年的年收入,换句话说,一个大学生的家长要有一个人全部的收入,不吃,不喝,不花来供孩子上大学,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压力?还有医疗,住房等等的负担,所以消费者目前基于对国家宏观调控制度改革的预期,从自身的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出发产生这种谨慎心理愿意储蓄,暂时放弃积极消费,也是情有可原的。
(四)促进居民消费的建议对策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由他的收入水平高低来反映。当前我国整体消费需求不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就成为刺激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在城市,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培训、扩大就业总量,有针对性的搞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再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提高这一部分人的经济收入,增强他们的消费购买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最低的工资标准,并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过去拖欠的职工工资、退休养老金、医疗费、其他的拖欠款应尽快补齐。在农村,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要在坚决按保护价收购粮食、保证种植收益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适度发展中小城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村居民的非农业的收入途径,消除制约农民消费的障碍。
2、提高改革措施公众参与度,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近年来,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住房制度、就业制度、养老保险金制度、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已经陆续出台。由于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群众参与不多,而有关部门对改革的信息披露不够,加上下岗职工逐年增多,使得居民对改革成本和前景的预期不明,对自己未来收入的增长缺乏信心,居民的信心对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要增强人们对改革和经济前景的信心,就必须建立公众参与的决策系统,增加改革的透明度。实践表明,若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理解,任何的一项改革都难以顺利推进。政府有关部门应将已经可以披露的改革方案清楚的告诉民众,使广大的居民了解改革后个人的负担情况,减少居民支出的不确定因素。
3、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从城镇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一些限制居民消费的政策进行必要的清理和调整,着力从体制上和政策上消除消费的各种障碍,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顺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培育消费热点。因为只有为已经解决了衣食问题的中国居民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才能刺激他们的消费热情。实践表明,汽车、住房将是正确的选择。在这两个方面,是否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取消汽车的消费税(包括购置附加税和车船使用税)、降低乃至取消购买商品房的契税,等等。使汽车、住房真正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和整个经济的新增长点。
4、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中国的市场,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大市场,内需的潜力是巨大的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必须要进行培育来扩大内需。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或者存在银行里的钱,为什么会选择储蓄,而不愿消费。这有短期亦有长期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着眼于提高城乡居民当年的收入,当然,增加收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促进和扩大就业,只有让城乡居民的就业水平提高了,有了工作岗位,能够工作,收入才有保证,但扩大就业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进程来看,是一次复杂艰巨的工作,就业,以前一直靠经济增长来自动地拉动,但近几年,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联动的系数越来越低,经济增长所能带来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小,一方面,最近几年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很多企业纷纷引进了国外的先进设备,这些先进设备是外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发明创造的,在发达国家,劳动成本很高,所以,很多新技术,新设备都是排斥劳动力的技术,即是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设备的引进,它的用人越来越少,就会导致企业资金投入后,反过来不会增加就业人员,还可能淘汰现有的在岗人员。另一方面,在入世的压力背景下,各种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一个非常快的过程,就会造成很多人从一个行业向另一个行业转移,形成一些人磨擦性失业。例如:一些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中年以上的技术工人,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形势下,就不能在高新技术产业中重新找到就业机会,只能让位给那些文化程度更高的年轻人,这样一部分人失业以后再就业的困难就比以前要大得多。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整个生产力结构也呈一个立体的结构,不仅需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甚至跨国公司,还需要大力发展很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来吸收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生产力结构形成高、中、低非常丰满的一个立体结构。促使我国保持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社会安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消费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消费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的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消费者具有高收入、高学历、高信息、高生活能力和高国际感觉的特性,与此相对应,他们的消费需求也将呈现出五大新特点:(1)美学性;(2)知识性;(3)身体性;(4)脑感性;(5)心因性。他们的生活价值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消费生活方式也将大大改变,生活和消费意识的中心将由物质转移到精神、健康、教育、娱乐、文化及信息。现代及未来的消费者将不再将消费视为一种对商品或劳务的纯耗费活动,也不再被动地接受企业经营者单方面的诱导和操纵,而是作为参与者,与企业一起按照消费者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要求,开发出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生活共感型”商品,开拓与消费者一起创造新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生活共创型”市场,充分发挥消费者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地参与产品设计制作和再加工,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来充分展示独特的个性,体现自身的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 郭国庆:《市场营销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
3、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4、 陈思:《现代营销心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