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编号:GS1214 论文字数:5277,页数:04
非完全竞争条件的贸易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西方学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该理论动摇了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政策的最优性,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关键词】突破/非完全竞争贸易政策/评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不断发展,跨国投资成为经常现象,“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反思,产生了很多繁杂的、并不系统的新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克鲁格曼(P.Krugman)、赫尔普曼(Helpman)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各种新的贸易理论进行综合,创立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格罗斯曼(G.Grosman)、斯本瑟(B.Spencer)、布兰德(J.Brander)、狄克西特(A.Dixit)等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提出了非完全竞争条件贸易理论(Strategic Trade Policy)。[1]该理论动摇了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政策的最优性,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提出了适当运用关税、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一国贸易福利的主张。这一核心结论正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非完全竞争条件贸易理论因其在理论的独创性、分析方法的独到性及其解释现实的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而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