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粗放式的人事管理,重视“事”而忽略了“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只承担了员工招聘、人员调配、业绩考核、薪酬核发、人事培训、建立员工资料等日常性工作,他们忽略了对“人”的研究和开发,同时没有能力去研究和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不利于调动知识员工的积极性,这种只看到眼前的被动式管理,滞后于企业整体发展步伐。
㈡没有真正认识知识员工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 “大锅饭”的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的残留不同程度的存在人们的脑中。虽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但是在不少企业中从管理者到员工没有真正认识知识员工的重要性,即使有的明智的管理者认识到这点,想要实现对知识员工待遇上的倾斜,但是由于体制惯性,改革失败的居多。知识员工的重要性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㈢缺乏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
很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考核评估手段、不科学的分配方式和简单的物质激励手段。不少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只重学历和资历,忽视对人员素质、业绩和潜能的评测和分析[5]。不少企业的激励力度有限,手段很单一,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调动和激发知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㈣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
虽然不少企业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尤其是知识员工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宗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资金、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不足,同时,宝贵的资源没有用在重要的对知识员工的激励方面,而是浪费在日常的平均主义的人事管理上。
四、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对策和措施
㈠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首先企业必须更新人才开发观念,把人才作为一种可开发、塑造、成长的资源,树立人是企业中唯一能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的观念,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其次,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包括培训制度、工资奖励制度等。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阻止知识员工流向更好的单位,而是要通过各项制度吸引和留住知识型员工。第三,将企业的人才观念及各项制度贯彻落实到企业的具体行动中,人力资源部是组织内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机构,其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应作相应调整,除进行日常人事管理工作,如:工作分析、人员甄选、绩效评价等之外,要研究知识员工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办法,尤其要根据每个员工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指导其职业生涯设计,为员工提供适合职业生涯的发展通道,使员工在企业获得丰富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除关心员工工作外,还应关心员工生活,员工生活有困难及时给予帮助。
2001年,明基打造"BenQ"品牌时,遇到的最大瓶颈不是外部环境,而是企业的内部管理。如何使两三万名员工集结在公司统一的文化之下,是一直困扰公司领导层的问题。于是一只象征着勇往直前的小狮子的形象应运而生。借助于这只小狮子的形象,明基在企业内部发起了"辛巴计划",如文艺复兴运动、健康一把抓、时尚代言人、活力大本营、辛巴小管家等等,让员工对明基有了新的认同感。
㈡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独立性
对知识型员工应采用结果式管理,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独立性特点,企业应更加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知识型员工一般是组成工作团队进行工作的,因此应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企业管理者应采用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给予员工自由发展的空间。
如IBM公司就鼓励每个人成为产品创新冠军,允许所有员工可以有15%的工作时间从事个人感兴趣的事,员工的新产品构思通过后,即可自选组织创新小组。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公司每年推出200多个新产品,取得了巨大的创新效益。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削减管理层后,遇到如何分配原来的管理工作的问题。大众充分授权给员工,既给了公司对他们的信任,同时也让他们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根据知识员工从事创造性工作,注重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允许他们自主制定他们认为最好的工作方法,而不宜进行过细的指导和监督,更切忌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性的指令;另一方面,要为知识型员工独立承担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所需的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持,保证其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让知识员工参与他们分工业务或利益相关的决策,可以充分表达企业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知识员工由于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最了解问题的状况、改进的方式,以及客户的真实想法。一旦他们对公司事务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就会大大增加。而仅仅通过授权,公司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得到更高的效率。
㈢不拘一格吸收知识型人才
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优秀人才往往有着强烈的个性,或者说,优秀人才的创造性往往蕴含于其独特鲜明的个性之中。而充满个性魅力的创造性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
IBM总经理沃森信奉丹麦哲学家哥尔科加德的一段名言:野鸭或许能够被人驯服,但是一旦被驯服,野鸭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了。沃森说:“对于重用那些我并不喜欢却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从来毫不犹豫。然而重用那些围在你身边尽说恭维话,喜欢与你一起去假日垂钓的人,是一种莫大的错误。与此相比,我寻找的却是那些个性强烈、不拘小节,以及直言不讳,甚至令人不快的人。如果你能在周围发掘许多这样的人,并能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你的工作就会处处顺利。”可见,不拘一格,甚至刻意寻求那些个性张扬而不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人,往往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最具创造性的优秀人才。
但是,“野鸭”为什么可以飞翔?并不完全因为它有飞翔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有合适让它的翅膀能够拍打的空气和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大气层与水是鸟和鱼成就的前提。一个企业也要有员工实现自我的前提,实现自我的规和矩,因为并不是所有那些个性张扬,不安分守己的人都能帮助企业实现最高价值。
㈣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德鲁克在剖析管理行为的实质时深刻指出,人们从内心深处是反对被“管理”的。这一观点尤其适用于知识型员工,因为知识型员工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了解要比他们的老板深刻得多。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应当知道怎样引领知识型员工发展。诸如通过具体事例引导他们仔细思考自己擅长什么,看重什么,如何学习和追求发展。这种自我认识对知识型员工取得工作绩效和正确评价自我是十分重要的。
德鲁克建议,应当“引领”知识型员工,而不是“管理”知识型员工。引领而不是管理,意味着要为知识型员工创造更为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具体包括自主工作的权力,弹性工作制,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容忍员工犯错误,创造充满乐趣和关爱的工作环境等。
大部分知识型员工,非常重视私有的工作空间,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而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难于监控,传统意义的监督管理对他们来说既不适宜,也非必要。因此,对于知识型员工只需对其工作结果提出要求和考核,而无需对中间过程进行严格监督。
因此,企业可酌情对知识型员工实施弹性工作制。包括弹性工作时间、在家办公等多种方式。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弹性工作制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网络终端在家办公,不仅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性,而且可以为企业节省办公场地,降低费用开支。
㈤完善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只不过20%—30%。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目标的设定、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让员工参与决策等激励员工的方法,为了留住知识员工,调动其积极性,企业应制定承认和实现以知识为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给予知识员工较高的年薪,对高级管理人员可实行股票期权制,允许知识员工持股和用技术作价入股,通过股权结构多元化方式,吸引他们将智力资本资于企业。另外,给员工提供较宽敞的住房等福利条件也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员工的一种有效措施。
㈥加强知识型员工的培训与教育
德鲁克曾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培训与教育也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为此,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从而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才资源。
为使优秀的知识型人才尽快成长,企业为其提供成长的阶梯是十分重要的。而从企业内部选拔领导人才,则是许多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柯达公司一直强调领导人才要从内部寻找,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发挥知识型员工的潜力,而且可以为企业造就一个人才库。西门子公司的各级主管都明确:员工是企业内的企业家。在西门子,要让员工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表现出色都会得到提升。即使本部门没有空缺,也会被安排到其他部门。优秀员工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志向,设定自己的发展轨迹,一级一级地向前发展。
从内部选拔接班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利于公司内部员工的职业发展,使优秀人才获得充分的成长空间。这一点对知识型员工尤为重要。知识型员工往往更注重个人的成长,如若缺乏足够的发展机会,他们就会表现出较强的流动意愿,从而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二是内部选拔的接班人熟悉公司的运作程序,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三是从内部提升领导人有利于公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知识型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提出了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的措施和方法。当然,虽然论述到此,但是在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中,知识型员工与非知识型员工在管理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既要处理好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工作,又要在其他相应的方面对非知识型员工有着同样力度的培养与管理,不能因为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非知识型员工。
参考文献:
1、高宏深、杨宏志:《知识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刘丁兰 :《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3、江林:《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与管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
4、《销售与管理》2007年第1期摘录: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5、石兰,吴丽华:《对知识员工激励的若干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
6、杨郁:《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