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也正在提出自己的标准,比如:“可追查性检查(注 )”技术标准。它的技术原理是保证所接收到的邮件均是可以追查到来源的方案,只接收那些可追查到根源的邮件,而拒绝接受不可追查根源的邮件。可追查性检查技术应该是可作为我国行业标准的备选方案之一。
事实上,建立防垃圾邮件行业标准的时机已经成熟,防垃圾邮件技术联盟(ASTA)就发布了垃圾邮件的多项解决方案,他们提出了整个行业广泛采用电子邮件认证技术。如果我们国家在此时也建立自己的防垃圾邮件标准,对于防垃圾邮件市场来说是一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事情。
(二) 技术创新欠缺
防垃圾邮件产品的技术主要包括一些传统的邮件收发数量控制技术,带宽/连接限制和邮件/用户重复限制传统技术,这些传统的防垃圾邮件技术主要是通过限制来自相同客户端IP的最大同时连接数量,来达到防止垃圾邮件的产生。随着垃圾邮件技术进步,还出现了关闭OpenRelay、静态黑白名单、静态内容过滤等一些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是通过,配置IP黑白名单、邮件域名黑白名单和邮件帐号黑白名单等收发控制方式,达到防止合法用户大量发送垃圾邮件的目的。
防垃圾邮件产品的技术发展,还出现了一些较新的技术,比如:实时黑名单查询RBL(注 )、贝叶斯分析(注 )、分布协作的内容指纹分析(注 )、源头认证(Challenge-Response,电子签名)、替换SMTP协议技术等。中国在防垃圾邮件产品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严重的欠缺,这是导致防止垃圾邮件产品产业链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 市场竞争无序
截至到2006年4月30日止,按照公安部公布的防垃圾邮件产品销售许可统计情况得出,目前国内从事防垃圾邮件产品销售的企业有45家之多,国内有:清华紫光、世纪互联、亿中邮、天融信、首都信息、启明星辰、福佑网络、成都思维、广东摩根等竞争的企业,国外有趋势科技、冠群金辰、美讯智、博威特等产品提供商,在如此众多的竞争厂家中,各家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市场具有典型的“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国内和国外防垃圾邮件的技术储备差距大,这就造成了,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商家“各说各话”,每家产品提供商都宣称自己的技术水平比其他竞争对手突出,恶性竞争表象初露端倪。不久前,有国内的产品生产厂家甚至采用免费赠送防垃圾邮件产品的促销手段,来达到短期占领市场的目的。虽然,商家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知名度本无可厚非,但对整个防垃圾邮件产品长期发展的立场上看,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一种釜底抽薪行为,不利于产业的长久发展。
(四) 服务意识淡薄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开展的防垃圾邮件的调查发现,有82%的防垃圾邮件产品用户对厂商提供的售后服务不满意,说明这些产品提供商,很多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成熟的防垃圾邮件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显然,有很多从事防垃圾邮件产品销售的企业,只是为了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根本不注重销售产品后的售后服务。比如,很多用户购买了防垃圾邮件产品以后,病毒库、垃圾邮件库迟迟无法得到升级,甚至有的产品提供商因为转行做了其他产品而不再提供后续的防垃圾邮件产品的任何服务。
站在防垃圾邮件产品的使用者的立场上,可能产品推出之处,使用者更多地只是关注产品的技术性能,产品的误报率和漏报率。虽然这些关键指标固然重要,但作为产品的使用者——买家,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品质,同时也应该更多地关注产品的背后的企业发展能力、后续升级能力、服务保障能力、应急响应能力等产品背后的综合能力上。
站在防垃圾邮件产品的提供商角度看,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对顾客不负责,同时也是对其企业自身发展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事实上,当下各防垃圾邮件产品的竞争者,存在恶性竞争的趋势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大家都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抢得一单是一单”的短期利益上,无心关注于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上。可见,各商家既要应对各防垃圾邮件产品销售你来我往地惨烈竞争,又要应对顾客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脱节现象,也就谈不上什么“服务意识”了。
在IT行业有一种说法,“用户是后知后觉的”,即用户的需求是被引导出来的。中国的防垃圾邮件市场,有的竞争者为了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趁着消费者和顾客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安全产品的服务和产品一样非常重要的时候,有的采取给用户洗脑的手段,暂时蒙蔽了用户的信任,但是,当用户开始清醒认识到产品的服务和产品本身一样重要的时候,就失去了用户对产品或企业的信任。这样做非但不能够真正培养和建立用户的忠诚度,还错失了培育顾客忠诚度、建立与顾客良好关系的机会,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
(五) 渠道建设俗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9/9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试论构建防垃圾邮件产品的市场竞争战略和营销策略研究(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9/9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