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管理咨询业是借鉴日本和欧美国家企业管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80年代初,我国咨询业应运而生。我国咨询业的发展首先起源于政府创办咨询企业,主要集中在投资、科技和财务咨询领域。八十年代出现的信息咨询业是非规范和非市场化的,但其出现让人们也领悟到了信息的价值。随着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一批外资和国内私营"信息咨询"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开始在市场经济进程中涌现,并为企业提供规范化咨询服务。早期对信息咨询业的需求主要来自外资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市场经济是咨询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可以预言,咨询产业将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最具希望的朝阳产业。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连接上因特网。随着internet在国内发展,到1998年已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1999年7月13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首发上市更是把互联网的价值充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短短的10余年中,国内互联网不仅在技术方面得到长足进步,在互联网应用方面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载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许多人的生活与互联网相关,如:电子邮件、网上购物,互联网理所当然被人们誉为“第五媒体”。
商机,只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企业,和那些对市场有深该认识的企业家而出现的。只有对商机能很好把握的企业才能走向成功。“但是能否找到进入市场的切入点,并在市场中找到发展自已的支持点呢?因为,不论是在一个新兴的行业,还是一个成长期的行业,或即将成熟的行业,这些问题都是经营者所应当深入思考的。”(注2)“企业家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建立一个成功的新兴企业,迎接这一挑战所需的基本技能是认清市场需求和开发一种满足该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注3)那么慧聪在商机来临时,是如何面对的呢?
(二)内部环境分析
慧聪公司的创始人郭凡生,被业界誉为“中国分类广告之父”,经历过上山下乡,当过兵,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毕业后在内蒙古建委研究室、中国体制改革研究所工作,对经济学与改革理论进行了多年研究,曾提出“反梯度理论”。在改革开放历史空前的时代,他用慧眼看到了信息服务的价值,看到了当时的商机无限。1992年10月18日,慧聪公司正式成,开始了商情服务的探索。“任何社会经济系统,不论是谁创建了它,不论创建的目的是什么,一当它开始存在,它首先必须追求的目标是维持其生存,实现其发展。”(注4)慧聪以投稿的方式在《首都经济信息报》和《计算机世界》开辟了家电和计算机产品报价栏目,后来开始油印小16开本《中国商情快报——家用电器》,面向北京家电商场发行。这就是慧聪商情的前身。由此,慧聪首开国内以商情报价为特征的商情分类广告先河。慧聪定位于中介服务机构的角色:“实际上帮商家和买家都省钱,我们再从省下的里面拿一小部分,所以这个钱挣得合情合理。”从业务模式看,这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不顺畅,从而使得许多企业的销售成本和采购成本都大居不下,商情的出现,无疑深受企业的欢迎。慧聪在早期的创业过程中,像其它成功民营企业一样,由于市场定位准确,快速地完成了企业的原始积累,从而为她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纵观慧聪的成功,可见创新是无处不在,无论慧聪早期的商情服务,还是在后来互联网时代的“门+户+路”运营模式,创新是慧聪取得成功的重要源泉。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行业深度细分的今天更是如此,没有人才的企业不可能拥有核心能力,没有人才的企业更不可能取得成功。慧聪对人才吸引和激励方面更有许多独特之处,公司上市之后,创造了126个百万富翁充分体现了慧聪对人才的重视。
随着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慧聪越来越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没有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生命力是有限的。“让知识拥有财富,用学习改变人生。”慧聪在成功发展12年后总结出了的企业文化。
慧聪在商机出现的最佳时刻,把握了商机,同时,在不同阶段根据外部因素调整公司的运营模式,不断地完善管理,最终形成了一套慧聪式的核心竞争力,是保证慧聪能走向成功的主要因素。
三、慧聪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自90年代以来,一批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研究人员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他们把研究的视角投向了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对许多成功企业的关键因素研究分析得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在90年代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领域异军突起,很快风靡全球。慧聪公司的成功,也有着其关键因素,凭着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能保持长久持续发展。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要点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管理学家布罗哈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一篇论文中提出
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布罗哈德和哈默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能为企业提供进入不同市场的潜力。其次,核心竞争力对最终产品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最后,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复制的。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着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定义为“资源论”。持这一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一种企业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在国外,活纳菲尔特和潘罗斯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在国内,李悠诚等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就是无形资产。他们认为核心能力的内容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它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核心能力由无形资产构成,是通过对各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第二种定义为“能力论”。持这一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能力的综合。能力与资源是一对有关联但作用不同的概念。以罗斯比和克里斯蒂森为代表的能力学派认为能力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资源是能力发挥的基础。在国内,丁开盛、周星和柳御林等学者分别撰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它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组织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并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一种资产和知识的互补体系,其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面临的产业技术和市场动态的影响。第三种定义为“资产、机制融合”论。程杞国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核心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核心资产包括人才、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在内的核心群因素,其中高素质的核心人才是核心资产的核心。第四种定义为“消费者剩余”论。管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第五种定义为“体制与制度论”。左建军认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第六种定义为“创新论”。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在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首先亮出了他个人的精
辟的见解:“买不来”、“偷不去”、“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也就是说,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资源要有这样的特点:没有市场可以买到;要有法律保护;资源本身与能力有互补性;具有组织性,不属于个人;有持续竞争力。
2、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企业的赢利能力取决于其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产业的竞争结构。竞争结构又可以分为外部竞争力量与内部竞争力量,外部竞争力量主要由五种因素促成,它们是:潜在竞争对手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企业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这五种竞争力发生影响,赢得竞争优势。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其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与知识的积累状况是决定能否获得超额利益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核心竞争力正是强调企业内部战略资源的认识与运用的有效程度,基于此点,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才受到了广泛关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关于慧聪国际公司成功关键因素的分析(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