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给客户对子品牌的识别带来一定难度。
④ 子品牌能够利用主品牌相当的优势,但也受到主品牌的限制。
⑤ 能够比较有针对性的面对细分市场,但无法做到非常有效。
⑥ 在开拓新业务领域的时候,主品牌也要承担很大程度的风险。
⑦ 品牌建立成本比较大,否则不能凸现子品牌的有效性。
⑧ 主品牌仍然起到主要的购买驱动力。
⑨ 能够有效的改变主品牌形象。
⑩ 主品牌需要对子品牌进行强势管理
(4)单一品牌:
所有不同业务均采用同一品牌。不同的是,有些企业采用纯粹的一个品牌,比如诺基亚;而有些企业在主品牌下加上明确的业务标注,比如三星电子(这种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集团企业的青睐)。单一品牌架构的特点为:
① 采用集中的品牌管理方式,中央部门对品牌管理负有绝大部分责任,同时控制大部分品牌资源。
② 品牌价值能够直接而且集中的向主品牌积累。
③ 给客户品牌感觉非常统一。
④ 业务及市场均是偏向单一化的,否则,为了支持业务发展,要求主品牌具备很大的品牌张力。
⑤ 即使品牌张力很大,也很难保证非常有针对性的覆盖每个细分市场,造成对个别业务支持力度不够。
⑥ 特别是在开拓新的业务领域的时候,对主品牌的风险较大。
⑦ 在新的业务领域,能够充分的发挥主品牌的既有优势。
在以上的研究中,强调用战略管理思想中的环境协调观念,辩证的看待品牌架构问题,品牌架构解决的就是市场、客户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联度问题,这也是品牌架构思考的基础。
(三)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决定了企业在基本的品牌架构模型之上,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对品牌日常的工作进行管控,核心要素包括制度、流程、资源和组织。
按照不同的品牌管理力度,从战略管理的权力配置角度出发,建议企业的品牌管理可以参考以下的基本模型(如图12),在四个方向上进行品牌管理体系搭建的基本选择:
1、中央集权管理:企业将品牌管理的权力、职责和核心资源集中到总部明确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业务部门基本没有权力对品牌战略层面进行干预,而仅仅限于执行角色。这符合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现状。
在中国目前大部分实施的品牌管理体系的企业中,大多以此为基本着眼点(比如联想、康佳等)。
2、中央监控:总部的品牌战略管理部门负责品牌战略的统一规划和设计,但具体到品牌实施的执行策略,业务部门具有一定的灵活度,可以进行相关的调整,但必须在中央的整体监控之下进行。总部会对品牌执行的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控。
3、统筹指导:总部只负责品牌战略的规划,具体的实施工作,完全由执行部门进行,但总部在方向上进行明确的指导。使用单一品牌,但业务领域跨度很大的公司,多采用该模式,比如通用电气、三星等。网通公司在全国建立了十家合资公司,为了更好地对合资公司进行管理,当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4、沟通协调:各个业务部门负责自身品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工作,总部的角色,仅仅在于整体协调作用。基于独立品牌的企业,一般都采用该模式,比如宝洁、中粮集团等。
如前文所述,该模型确立了企业在选择不同品牌管理模式的基准思考点,即用战略管理思维,从整体架构管理入手,进行管理方向的确立。
四、结论
在品牌战略成为企业研究热点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很多的理论尚未真正解决如何对品牌战略在企业工作中进行正确定位这一基本问题。
本文的基本观点,即品牌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对品牌战略工作进行重新审视。这才是解决目前中国企业在品牌战略工作方面问题的一个基本解决途径,即基本视角的问题。
从这一 观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先行的很多品牌理论都有其不适应的地方;同时,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不但需要对品牌战略工作进行重新规划,同时需要建立新的分析和思考模型。
(一)以战略角度,而非战术角度,看待品牌战略工作。将品牌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企业品牌战略规划时,坚持长远发展的角度,避免急功近利的情结。
(二)品牌战略的规划并非朝夕之功。成功的品牌战略的基础,是综合内、外部的前期分析工作,以保证品牌战略的正确方向和基本出发点,这也是所有战略管理工作的基本。
(三)在品牌战略的规划和实施阶段,不仅关注品牌定位和品牌架构中的外部问题,而且应该从内部管理的角度,研究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管理的问题,即涉及到与企业战略的有效结合和品牌管理的支持问题。
(四)总体来说,针对目前中国企业的现状,一个成功的品牌战略规划至少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有相对成熟的关于企业发展的长远思考
2、对品牌进行战略而非战术的考虑
3、将组织-环境-资源进行三位一体的整合分析
4、从战略管理角度重新设计品牌战略的规划模型
中国企业一向强于战术而弱于战略,战略管理思维的引进,将是对目前中国企业品牌营销工作开展的有力补充。
【引文注释】 :
(注1)庄淑芬:《奥美观点》,云南出版社,2002年4月第2版,第41页。
(注2)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2003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估报告 》,2004年1月,第6页。
(注3)Kevin Lane keller:《STRSTEGIC BRAND MANAGMENT》,Jim Boyd & Sandy Steiner Ltd,2003年1月第1版,第13页。
(注4)Kevin Lane keller:《STRSTEGIC BRAND MANAGMENT》,Jim Boyd & Sandy Steiner Ltd,2003年1月第1版,第52页。
(注5)美国国家质量管理协会:《2003年美国客户满意度指数报告》,2004年2月,第4页
(注6)大卫•A•艾克,爱里克•乔瑟米塞勒:《品牌领导》,新华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98页。
参考文献 :
1、 大卫•A•艾克,爱里克•乔瑟米塞勒:《品牌领导》,新华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 Kevin Lane keller:《STRSTEGIC BRAND MANAGMENT》,Jim Boyd & Sandy Steiner Ltd,2003年1月第1版。
3、 Richard Lynch: 《CORPORATE STRATEY》,Aldersgate Consulting Ltd,2000年4月第1版。
4、 唐•E•舒尔茨:《整合行销传播》,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 Ian Batey:《A GREAT WAY TO FLY》,Pearson Education North Asia Ltd,2002年6月第1版。
6、 美国国家质量管理协会:《2003年美国客户满意度指数报告》,2004年2月。
7、 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2003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估报告 》,2004年1月。
8、 庄淑芬:《奥美观点》,云南出版社,2002年4月第2版。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