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营是指把环境保护纳入经营管理中,具体包括:把环境保护融入企业的决策中,高度重视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对策;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使普通商品变为“绿色商品”,建造“绿色商标”;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等。工业生产活动不可避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聪明的公司会积极的参加和开展环境友好运动,并重视和加强企业的这一社会责任感。例如3M公司开展防止污染计划,减少污染和成本;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使用一个特殊的软件包来挑选最少的有害原材料,切断有害的废物,减少对能源的使用和改进在产品操作中的循环。
(5)国际跨国经营的产品品种急剧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精益生产。
从近几年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周期的变动和产品品种情况来看,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产品品种急剧增加,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生产也在精益求精。例如宝洁公司(P&G)就有舒服佳、飘柔、潘婷、海飞丝、玉兰油、沙宣、太渍、碧浪等耳熟能详的品牌,产品品种从香皂、洗发水、化妆品到洗衣粉等领域,产品品种可谓丰富。再看看手机市场,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手机市场的三大巨头,产品更新之快相信消费者最有直接的感受,目前仅需半年或两三个月就有一款新机型问世,甚至每个月都有新机型、新型号上市,可见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3.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
在1960年之前,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活动被看成是证券投资的一部分,但随着跨国公司的崛起,学术界开始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来解释这些活动。
(1)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美国学者科斯于1937年提出的。70年代中期,英国的伯克利(Peter Buckley,1987)和马克¬¬¬¬•卡森(Mark Casson)把该理论扩大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内部化理论。伯克利和卡森认为,世界上同时存在不完全竞争的最终产品市场和中间产品市场,该不完全竞争性为因政府关税、贸易壁垒、外汇管理与汇率政策等引起,如果能使中间产品在企业内部自由流动,企业就可能消除东道国关税和种种贸易壁垒的阻力和障碍、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将技术优势转移至海外子公司,并实现技术保密,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mon)于20世纪60年代中提出的。弗农提出,产品发展要经历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当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时,一方面,一个国家的厂商就可能增加产品数量,并借助生产成本的降低,把产品打入世界市场。另一方面,新产品首创国的企业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开始减弱,而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产品的价格占有一定优势。这样,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就可以凭借价格低的优势向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的国家进军,并使发展中国家进口标准化产品成为可能。这时,投资研制更新产品,新一轮产品生命周期开始循环。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Dunning,1977)提出的,邓宁认为,跨国经营的形成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某企业拥有东道国企业不具备的资产所有权,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拥有更多更好的无形资产的企业实质上拥有垄断优势和地位。内部化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能力,能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移和最有效地利用,有利于长期保持技术优势,克服市场外部的不利因素。他又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都只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谓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比出口经营更有利的各种因素,如果企业同时具备三种优势,则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充分条件。
(4)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1978)于20世纪70年代中提出的。小岛清认为,在美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行业进行跨国经营,是以贸易替代为基础的,从而导致了美国出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增大。而日本的做法恰恰相反,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行业和产业主要集中在国内发展,形成比较合理的产业规模和结构,通过不断扩大出口来获取比较利益。而那些相对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和行业都通过到比较优势更大的国家进行生产经营,促进其发展。
此外,发展中国家随着跨国经营的不断深入,也产生了代表性理论,如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刘易斯.威尔斯在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以及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中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综合经济实力已列入世界前列,但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中国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应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加速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任何想要跨入现代化的主权国家,都必须把本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的整体结构中。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越来越容易;第二,各主权国家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提供越来越多的优惠条件;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各种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使企业跨国经营的成本大幅降低;第四,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改变了企业的生存方式,即企业只有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参与国外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2.跨国经营是搞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必然选择
跨国经营是世界500强企业向外扩张的主要方式;它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降低比较成本,有利于实现全球资源的统一配置。
据官方统计,在全球500强企业中,目前已有400多家企业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这对我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今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了WTO,随着我国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必将有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这意味着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已经被卷入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跨国公司的挑战,面对加入WTO的现实,中国的企业不能只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应该顺应世界潮流,勇敢地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重新思考和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想真正成为国际级大企业,就必须发展跨国经营,经受国际市场的严峻考验。只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锻炼和提高自己,才能真正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才能适应入世后的经营环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3.跨国经营是国内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
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所迫,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走向强国之列的历史必然。我国要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发展跨国公司是必然趋势。
跨国公司是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跨国经营是跨国公司成长的必经阶段。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然后以本国为基地,通过跨国经营,逐步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为跨国企业的。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不一定是跨国公司,但一家可以称得上是跨国公司的企业,它本身必定从事跨国经营的活动。跨国公司是从事跨国经营企业的未来发展模式。
4.二十年改革开放成果是跨国经营的基础和条件
一个国家能否发展跨国经营,固然与该国的经济体制和经营观念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但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跨国经营的水平。这为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正在形成,这有利于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取消了出口指令性计划和所有出口补贴;进出口业务采用了国际规范化管理,《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这些为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了体制基础,使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目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足迹遍布于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关于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公司战略的探讨(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