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大量制造业部门或因技术成熟、或因市场需求变化、或因产业创新,劳动力费用高,成本上升而导致竞争力减弱,纷纷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丰富的资源、低价格、高质量的劳动力,巨大而又富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成为外国跨国公司理想的投资对象。我国企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合资、合作等不同形式大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加快企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差距,提高工业制品出口能力,推进了企业国际化和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5.加入WTO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将大大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我国经济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以下五方面的机遇。
(1)拓展国际市场
加入WTO,我国将在国际贸易事务中获得更多的权利,享有更加稳定的国际经贸环境,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便利,这对于合作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加入WTO后,我国可以直接参与国际多边贸易新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分享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机会和利益。
(2)改善投资环境
我国政局稳定,市场容量大,生产要素成本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具有扩大吸引外资的良好条件。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向WTO其他成员提供国民待遇,提高贸易政策及法律、法规的透明度,扩大市场准入的范围,逐渐减少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外商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将大大降低,外商投资的空间也将扩大。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必将促进我国利用外商投资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3)扩大对外投资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可以利用其他成员开放市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目前国内需求疲软,生产厂家竞争激烈,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可以借加入WTO的机会,走出国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4)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加入WTO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更大的空间。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市场、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优势,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开展合作与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区间的封锁和一些行业的垄断将逐渐打破,生产力要素将得到更加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
(5)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加入WTO,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企业将不得不接受国际竞争的冲击与考验,只有通过改善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才能继续生存并求得发展。加入WTO后,企业将有更多机会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运作方式、管理经验,通过与外商的合资与合作,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增强竞争能力。
加入WTO必将极大地促进国有外贸企业加快改革,建立起适应国际竞争的运行机制。加入WTO后,国家将取消给予外贸出口的各种补贴与优惠。这就要求企业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竞争策略,改善企业运行机制,坚持以质取胜战略,不断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发展。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战略要素分析
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这为当代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中国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政策依托和前进的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如火如荼,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着许多问题,也突显出中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所需考虑的各战略要素。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分析
针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跨国经营进展状况,中国跨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最主要的动机是绕过贸易壁垒、获取资源和获取先进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
(1)绕过贸易壁垒
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民族经济往往十分脆弱,经不起外国具备先进技术水平的产品的冲击,因而往往对进口设置各种贸易壁垒;同时也由于外汇储备少,为了缓和国际收支,发展中国家也需要通过减少进口来减少外汇支出。发达国家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了保持和继续取得竞争优势,也通过设置贸易壁垒来维护本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在各种名目繁多,防不胜防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除了联合起来应诉或借助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求得解决以外,还有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生产基地直接建到出口市场,变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为国外生产国外销售,也就是设立海外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以绕过贸易壁垒。
(2)获取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极不平衡,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的资源来满足自身建设的需要。为了降低生产原材料的购买成本,国际视野开阔的企业往往通过海外投资获取海外自然资源。我国的工业性自然资源尤其缺乏,而我国又是世界上的矿产生产大国和矿产消耗大国,为了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我国企业须走出去,以获取更多、更全、更持久的资源配置。
(3)获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障碍。中国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新兴技术行业投资,可以达到直接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后,按照其高标准的技术要求设计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无形地促进企业本身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2.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典型案例
我国跨国公司的主体是在我国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而不包括任何政府机构,这些企业既包括了我国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也包括在中国境内注册登记的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
对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主体进行分类,大体上有综合商社型企业和工业型企业两类,综合商社型以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化)、中国国际信托投资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公司)等为代表,而工业型企业有大型国有企业首钢集团、联想集团,集体企业有海尔集团、长虹,TCL以及民营企业格兰仕等为代表,这些企业的跨国经营经历和经验各有侧重,本文选取海尔集团和中化进行探讨。
(1)海尔集团的跨国经营
海尔集团的前身是亏损147万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从事电冰箱的生产和销售。2000年,海尔集团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首位企业,年营业总额达406亿人民币,产品范围包括全部家电、电脑、家居设备、手机、软件、药品等,生产工厂达40多家(其中海外工厂10多家),市场覆盖欧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十大经济区域共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世界家电十强。
①出口经营状况
从1986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第一次出口产品并取得300万美元出口额这一不俗战绩算起,海尔集团的出口额逐年增加。尽管从1997年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出口受阻,但海尔以其产品的附加值高而受影响不大,而且海尔出口的重点是在欧美,因此,它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998年,海尔出口创汇达到7675万美元,比1997年增长了36%。出口的主要品种为冰箱、洗衣机、冷柜等。在出口地区的分布上,基本上,欧美国家占60%,日本占20%,东南亚占16%,其他地区占4%。
②海外投资状况
海尔集团从1995年起,就着手在海外投资建厂。1996年2月6日,在印尼雅加达建立了海尔在海外的第一家以生产电冰箱为主的合资生产企业——海尔保罗(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1997年6月,菲律宾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8月,马来西亚海尔工业(亚细亚)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11月,南斯拉夫海尔空调生产厂成立;不久,海尔中东有限公司成立。
然而,海尔其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和欧洲,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初步实现本地化。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汉姆顿开始建设它在北美地区的第一个家用电器生产基地,该基地是海尔独资企业,标志着海尔集团跨国经营本地化的初步实施。在美国洛杉机,海尔拥有技术开发中心,在纽约设有销售公司和服务中心,再加上汉姆顿的生产工厂,实现了海尔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全面当地化,初步形成设计、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海尔美国产业体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关于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公司战略的探讨(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