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控制的事前控制涉及到会计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会计制度。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商业银行都在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品种和服务手段。新的服务手段就需要严密的内控制度。在开展各项新兴业务时要防止业务先行、内控滞后的现象,必须建立一套严密合理的会计控制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核算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各岗位的权限;确定相应的会计管理人员及其职责范围;确定预警方案和联防方案防止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整体秩序的混乱,并规定有专门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机构。
(2)会计的事中控制
会计的事中控制是会计控制的实质阶段,由于银行业务涉及大量有价单证、结算票据、现金资产、密押、印章、空白重要凭证等,其事中控制是否健全、严密、有效,就显得十分关键。首先,要建立严密的账务组织体系。要严格按照核算一体化的要求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和各类账户;其次,认真严格执行会计交接制度。会计交接是一项重要的内控制度,做好交接工作的目的,不仅在干工作上保持连续性,同时也明确了交接双方的责任,防止不必要损失的发生,因此,交接要齐全、完整,详细登记清确;第三,要切实落实印、押、证三分管,三分用的原则,保证空白重要凭证签发、使用、保管等环节中控制严密、规范。会计的事中监督不能面面俱到,要选择有重点对重点岗位进行监督,以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对在业务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些环节,要进行重点监控。
(3)会计的事后监督
事后监督是对业务核算依据和核算结果进行重点复章与全面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是防范重大差错事故和经济案件发生的监督保障体系,也是约束业务核算行为的有效措施。事后监督必须坚持与各项核算业务在时间、空间、人员上相分离的原则,并对其实行连续的、有重点的跟踪监督,以便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应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理化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控制业务差错的发生,堵塞漏洞,真正发挥事后监督“把关守口”的作用。事后监督的范围应包括:业务凭证要素是否齐全,账务核算是否正确,特殊业务处理是否合规,往来对帐是否及时等。
2、对会计核算操作的控制
在做好会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在银行会计存在手工处理和电算化处理并存的情况,应分别对这两方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1)手工操作内部控制制度
我们应当结合各劳务组合情况,规范会计凭证的传递及账务处理程序,规定各个工作点应完成的任务,在账务处理程序中选择关键控制点,通过账账、账实、账证各自是否相符,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堵塞漏洞。
(2)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应结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采用电算化会计处理以后,银行各个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而这些记录和报表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控制功能的强弱。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很难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能够及时、准确,更谈不上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安排各项经营活动。要提高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从电算化系统的研制开发和维护,职责分离,系统鉴定,应用环境、操作、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安全、硬件与系统软件控制等多方面研究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措施。
(二)完善和发展会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
对会计核算的三个过程和两种操作方式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仅仅是对整个会计工作的内控制度建设的一种微观的控制,对于有效防范会计风险,我们更加应该从宏观上加强对会计内控制度建设,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内控制度体系,并不断加以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牢固树立稳健经营意识
由于银行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特殊行业,而会计风险又是银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企业将经营风险转嫁到银行,借机逃避银行债务等种种行为都是通过会计这一环节来实现的,所以树立稳健经营意识,努力营造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就显得分外重要。这就首先要提高广大员工对内控制度的全面认识,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形成按章操作的良好工作作风,全面提升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业务素质,较强内控观念的现代会计人材,其次要彻底转变观念,全面理解内控机制的含义、特点,纠正那种“内控机制就是单一的规章制度”的片面认识,再次就不要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内控制度的宣传和教育。
2、建立合理的会计内控组织机构
首先对现有的各种会计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研究整理,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工作特点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其次,要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建立内控组织体系,使业务的开展都有相应的内控监督制度;再次,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尽量做到分工合理。
3、建立健全总会计、会计监督员、检查员检查监督机制
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各项经营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控制决策风险,提高决策效率的前提,按照“分行委派,定期轮岗;营业坐班,独立工作;集中管理,量化考核”的管理原则实行总会计委派制,配备各专职会计监督负责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审查,监测和分析;配备检查员负责对所辖网点业务进行巡回检查及督导,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4、强化内控激励机制,处罚机制
保证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执行制度,业务处理坚持事权划分和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合规操作,依法经营,全面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对坚持原则,敢于同违反规定的各项行为作斗争与人员进行奖励,对不守规章违规操作的员工进行处罚,充分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做到有奖有罚,从而推动会计内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内控制度的要求和外控监督的需要,我们应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各项内控制度,应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使工作制度化、程序化,从而将整个业务处理环节都置于制度监督之下,避免工作随意性。
6、强化监督检查,健全内控评价体系
加强对内控运行状况的检查和监督,是落实各项内控措施,增强内控效果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会计专业的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按照会计规章制度、有关规定做好经常性的督查工作,事后监督工作,充分发挥总会计检查辅导员,事后监督职能,理化内控管理,同时对控制活动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全面可靠的风险 识别与评估,严密的内部控制制约措施,健全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系统和强有力的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确保各项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
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防范渗透到每个方面,每个环节中去,才能有效地防范会计风险,保障资金安全,银行的各项业务才能得到稳健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国际金融业的此起彼伏的风险和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挑战,内控建设的重要性已被国内银行的高度重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有利于减少疏漏、错误,甚至违法行为,但要使内控制度建设是一种硬性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深信,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完整、严密、科学合理、有效的内控机制建设一定能贯穿我国银行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为我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路径。
引文注释:
(注1)刘伟华:《风险管理》,中信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6页。
(注2)卢鸿:《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注3)王晓明等:《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注4)何刕思,张锡坤:《金融诈骗案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121页。
(注5)梁春满等:《现代银行内控——追求稳健发展的自我均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荣恩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年版。
2、王晓明等:《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3、康书生:《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借鉴与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1979年版。
4、赵其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5、梁春满等:《现代银行内控——追求稳健发展的自我均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6、卢鸿:《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