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改革开发以来,一方面引进大量的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企业也开始到外国投资,开始了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1979年开始至今,不断发展壮大,特别从1992年开始,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鼓舞下,许多部门、地方和企业都把发展跨国经营提高到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同时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发展跨国经营也成了规避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的最佳途径,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外经贸部统计,截至2000年11月底,经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不包括金融类企业)有6289家,协议投资总额达110.6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为74.7亿美元,占总投资的67.5%,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贸易、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加工、交通运输、旅游、承包劳务、研究开发、咨询服务、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诸多领域(注7)。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经济效益良好的“龙头企业”,如中信集团等。
总的来说,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实力差,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近几年虽然发展迅速,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具有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明显特征:对外投资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投资的地理选择以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为主。目前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公司战略依然存在着宏观体制不完备,缺乏总体指导政策及有关经济、法律信息;规模普遍较小,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企业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盲目投资现象依然存在;人才资源相对发达国家依然短缺等问题。但正如前文所述,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颇具实力的力量,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以及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之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合理的利用国外资源,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失时机的推进全球战略,组建跨国公司,才能使我国不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外向化、经营国际化,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选择,是我国企业参加国际竞争的需要,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也是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公司的战略进行探讨。
二、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公司战略的理论依据
跨国公司对外经营活动的基础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二战后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引起了从事国际经营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并致力于建立一套与众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这些理论大大帮助了我们了解现代国际经营活动的类型和结构,研究解释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学说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注8,注9,注10,注11)。
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邓宁于70年代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为国际生产综合理论,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并广泛被用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优势。该理论认为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形式和类别是在三种优势共同影响下决定的:
(1) 作为一个必要条件,企业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优势,它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优势,这种优势通常也被称为竞争或垄断优势;
(2) 东道国必须能提供良好的具有区位优势的生产地点,也就是说可供投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面较国内优势,区位优势包括: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自然资源、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府对外国投资的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3) 具有内部化优势,即企业将自己的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转让使用比把优势出售或转让给其他企业更有利可图。
邓宁认为,企业只有具备这三种优势才能考虑对外直接投资,从事国际生产,否则,企业将采取其他国际经营方式。
由于跨国公司的活动基本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因此上述的理论学说都明显带有发达国家的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一批能在某些领域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展开竞争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出现了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缺少名牌产品,广告费用支出较少等与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特征,这些都对原有的跨国公司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拉奥和美国经济学家韦尔斯等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关系,以及经济落后国家的企业如何拥有竞争优势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注12)。
(一)邓宁的对外直接投资周期理论
邓宁在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之后,进一步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周期”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投资流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当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00美元或低于400美元时,由于这些国家的企业没有所有权优势,所以无法进行对外投资,并且由于这些国家的国内缺少令投资国满意的区位优势,也只能吸引少量的外资流入。
(2) 当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1500美元之间时,吸引外资增加,但对外直接投资为零或较少,净对外投资额为负数,并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这是由于,该阶段国内市场扩大,外国投资增加,国家利用外资效果显著,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但这阶段这些国家的国内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所有权优势,所以对外的直接投资依然较少,但一部分企业已经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所有权优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关于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公司战略的探讨3(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