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营主体多元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在境外设立的大多是小型贸易企业、窗口型企业,目前已发展到在境外设立大型加工生产企业和各类实体企业。经营主体也由最初以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为主发展到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目前,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中石化、中石油、中国银行、海尔等一批骨干国有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随着对民营经济自营进出口权审批条件的进一步降低,审批手续的进一步简化,大大鼓励了民营企业“走出去”。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民营企业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切入点,纷纷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3、市场多元化。中国对外投资办厂和加工装配业务已扩展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分布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方式多样化。我国对外发展初期的业务方式是以简单分包、派遣少量劳务、建立营销渠道等为主,目前发展为对外投资办厂、境外加工装配、境外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供境外咨询服务、开展对外农业合作、进行跨国并购等多种形式并举,相互促进。
5、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在对外投资方面,中方平均投资从2001年的252万美元提高到281万美元,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65个,同时高科技企业对外投资崭露头角,项目技术含量及外派劳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二)、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在“走出去”过程中,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企业有着自身的优势:
1、国内部分企业已改变观念,有开拓海外市场的信心。国内部分优秀企业,早以丢掉了“等、靠、要”的幻想,及时转变经营观念,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敢于在市场经济中放手大干,勇于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海尔成功的原因其中主要一条就是企业领导人的市场导向意识强,始终善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2、具有生产制造优势。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具备了非常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并具有了相当的优势,部分企业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故把眼光转向了开拓海外市场,凭借自身在生产制造方面的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例如:TCL集团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海尔收购意大利的一家冰箱生产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3、有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互补能力。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有经济开发价值的不多,而国内部分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通过国内资源供给较困难,加上单纯依靠进口又容易受到出口国和世界市场供求、汇率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得到充分保证。为了保证原材料供给并降低采购成本,中国一些企业已开始通过海外经营来确保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例如:宝钢、中石油、中海油等国有企业已经主动“走出去”经营。
4、某些领域技术上存在竞争优势。我国企业虽在整体上技术不占优势,但在某些领域仍有竞争优势,如:航天航空(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载人航天飞行技术等)、超导技术,农业领域的杂交、育种技术等,在世界处于领先行列;另外,我国还拥有如手工艺技术、中医中药技术等特有技术。即使在我国已普遍应用的一些技术,如机电成套设备制造技术,铺路架桥技术等,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具有优势。
同样,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毕竟起步不久,也存在的劣势:
1、总体认识不足。表现在:(1)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未将海外投资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不少企业的海外投资基本上仅是一种随机行为,一些企业甚至认为只要在海外设立了办事处,就是在进行跨国经营。(2)风险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在投资前对东道国的环境与政策未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海外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认识不足,可行性分析不够科学,导致项目上马后问题很多,经济效益不佳。
2、技术劣势。我国企业不仅自身拥有的优势技术少,而且创新能力也很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如在中国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近 40% 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项目 ( 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等 )。由于国际市场容量有限,加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产品的竞争,这类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景不容乐观。
3、品牌劣势。产品间的竞争早已转化为名牌间的竞争。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调查表明, 名牌在全部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低3%, 但其市场占有率却高40% 以上。而按商标价值排列世界前 50 名的名牌产品中却没有一个源自中国。
4、资金与人才劣势。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我国现有“走出去”企业的共同弱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跨国经营的步伐,并制约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此外,由于成本和传统遗留问题等因素,我国跨国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企业家素质还有待提高,与跨国经营的激烈竞争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仍是一大缺口。
5、微观经营机制不够完善。许多企业在国外设立办事机构,其管理模式和国内毫无差别,没有根据当地市场的情况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跟不上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要求。
(三)、外部环境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现阶段实施“走出去”战略,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有:
1、WTO带来的全球化趋势。人世后,中国在履行世贸组织成员国义务的同时,也将享有相应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有: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享有“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政策,享有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的权利,享有多边贸易体制中“参政议政”的权利。这些权利的享有将使中国产品在最大程度上获得进人国际市场的机会并享受到有利的竞争条件,将使中国企业获得开展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的良好环境。在加上入世后,关税降低、贸易壁垒作用减弱或消失,而非贸易壁垒加强,将迫使中国的企业面对市场国际化的现实,加速自身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要主动出击,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可以说,“走出去”发展是我国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关于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研究2(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