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培训制度,加大人才培养税收征管工作。一方面,税务机关应完善干部培训制度,通过税务学院或聘请老师,对在职税务人员结合税收工作需要,进行知识更新和开展经常性技能培训。实施奖励措施鼓励税务人员积极参加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社会权威专业资格考试认证。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税收工作形势的变化。将等级与工作岗位挂钩,加强税务人员的岗位交流工作,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技能,使税务干部能胜任不同岗位的工作,有利于税收征管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借鉴美国、德国的做法在录用新人时,通过从学历、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全面实施公开招考、竞争上岗的用人、育人机制,本着“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引进综合型的税收征管人才以及专业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实行“精英治税”。通过建立高素质的税务队伍,充分运用掌握的专业技能,达到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目的。
3.科学配置人力资源
因地制宜地设置机构,合理配置各部门的人、财、物,避免机构臃肿,通过双向选择实现税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保证岗有其人、人精于岗、人勤于岗。
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竞争激励机制,做好人员的合理调配,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每个人员的潜能。改革职务升降制度,切实改变目前职务只能升不能降、人员只能进不能出的格局。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如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末位淘汰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4.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借鉴美国、日本的先进经验,规范严谨的制度体系,严格有效的考核评价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先决条件。征管制度体系主要用于明确部门和个人职责,理顺税收征管业务的工作流程。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监督控制税收征管工作的实施,并对税收征管质量进行考核,有利于税收征管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了有效地防止“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从内外两方面进一步加大考核的力度。实现依法治税。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进一步明确各个执法岗位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规范和执法责任,规范内部行政执法行为,对执法不规范的情况进行全面纠正,提高税务人员依法治税的能力,促进税收征管质量的全面提高。实施责任追究时要将责任量化到人,将各项考核指标渗透到履行税收执法权的每一个环节,根据岗位、目标、制度、程序来确定,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重视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监督,加强对重点环节执法行为的事中监督,强化对执法行为全过程的事后监督。认真对待群众的举报、投诉。引入风险机制,贯彻落实《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办法》和《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办法》。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通过开通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聘请特邀廉政监督员、税务人员直接面对纳税人述职述廉等形式,畅通系统内外的监督渠道,使广大纳税人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征收、管理、稽查相互监督制度,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严格按照《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办法》中规定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三)加强税源管理
要强化税源管理, 就是要在不断总结以往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上, 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所谓税收管理员, 就是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负责分片、分类管理税源, 负有管户责任的工作人员。它的目的是通过税收管理员及时掌握纳税人的各种涉税动态信息, 全面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 加强以户为单位的税源管理, 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达到强化税源管理, 优化纳税服务的目的。具体地说, 税收管理员负责税法宣传、调查核实、催报催缴和为纳税人提供税法咨询、办税辅导, 督促纳税人及时申报纳税、调查核实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生产经营、财务核算情况等工作。因此, 通过税收管理员加强税源管理, 是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四)降低税收成本
首先,要树立并强化税收成本意识,把税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其次,应尽快实现国税和地税的合并,合并、精简不合理的税务机构设置,优化税务机构布局和整合征管力量。再次,在内部管理上,整合现有的征管软件、禁止建设大量高档办税场所和进行不必要的办公场所装修。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税收征收成本核算体系,明确税收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管理责任等内容,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标准,形成自上而下的征收成本核算约束机制。税务机关要定期对征税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向政府报告,并向纳税人公开。
(五)改革税收计划的下达方式
考核税收工作不再只看是否完成或超额完成收入任务,而应从队伍建设、执法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议。要深入地调查了解纳税人包括生产、经营、资金往来、税收等在内的一系列经济税源信息,及时有效地掌握和解决税源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使税收计划管理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税收计划的制定,应在参考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收入的基础上,从税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的承受能力。比如,有税源增长的地区可以追加税收计划,没有税源增长的地区要维持以往的税收计划,税源减少的地区要减少税收计划,不能不分情况地一味追加计划。要在源头上保证收入的真实性,排除各种因素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要注意涵养税源,不能为了追求税收收入的递增而使税源流失。一个科学的税收计划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经济税源核算监控系统这一基础之上。加强了税源监控,才能使税收计划可靠。在进行全年税收任务预测时,应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开展调研工作,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提出有可行性的税收计划。税收计划执行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调整,年终时,做好税收计划执行分析,为来年税收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规范税收征管方式
优化纳税服务是税收依法征管的重要内容, 也是考核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标尺。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改进税收宣传、咨询等工作。如免费为纳税人提供宣传资料, 拓展12366 纳税服务热线, 加强税务网站建设等; 二是建立高素质的纳税服务队伍, 为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提供人员保障; 三是要加强内外监督, 建立健全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四是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应用, 原先那些传统的、繁琐的办税及审批程序需要进一步改革和简化, 要真正方便纳税人、服务于纳税人。
引文注释:
(注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gzdt/2011-02/01/content_1797481.htm,2011年10月20日访问。
(注2)谢旭人:《中国税收管理》,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30-31页。
(注3)刘正君、宋太光:《我国税收征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第3期,第20-21页。
(注4)孙承:《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特点及启示》,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3期,第15-18页
(注5)任荣发、李丽凤、于子胜: 《德国纳税服务的经验与启示》,税务研究,2007年第5期,第34-37页
参考文献:
1、谢旭人:《中国税收管理》,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30-31页。
2、吴旭东:《税收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8-99页。
3、李森:《中国基层财政困难问题研究:症结与出路》,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3月版,第45-49页。
4、陈共编:《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版,第110-112页。
5、岳松、陈昌龙:《财政与税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35-40页。
6、孙承. 《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特点及启示》,《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二期,第88-90页。
7、任荣发、李丽凤、于子胜:《德国纳税服务的经验与启示》,《税务研究》2007 年第5期,第12-15页。
8、倪天林:《论信息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与完善》,《经济经纬》2006年第1期,第23-25页。
9、关旭:《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思路》,《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第3期,第21-24页。
10、钱宝荣:《税收管理创新研究》,《财经论丛》2008年第6期,第45-47页。
11、陈才:《税收成本全球最高是怎么造成的》,《燕赵都市报》2009年1月22日版。
12、曾光辉:《关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的理性分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6-39页。
13、王慧:《改革发展成果分享与我国税收征收管理体系的完善》,《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7期,第40-42页。
14、刘正君、宋太光:《我国税收征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第3期,第29-32页。
15、张德平:《对当前税收征管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税务研究》2007年第2期,第37-40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