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60年代,美国的物流就已经概念化了,因为当时的美国正式繁荣时期,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年代。在这样的模式下,企业一般都拥有大量的库存,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收益相对稳定,所以他们对消减库存不关心,当时的人们认为大量的库存是天经地义的事, 不用进行改善,这与现在的中国是多么相象啊。对物流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工厂的产成品的物理性移动上。 到了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石油危机,物价上涨也导致经济停滞不前,影响产品的销售。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给企业自身带来了改善物流系统的推动力,同时政府也开始出台修改高物流成本的政策。80年代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国际化倾向,在这一进程中,物流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地位也逐渐被企业接受,一些大型企业开始主动积极的改善企业的物流系统。其象征是对物流的理解从Physical Distribution向Logistics的转化。可以说,80年代是美国企业全面进入物流领域的时代。当时美国企业将企业流程再造作为经营合理化的重要手段,重新对业务内容、资源的分配进行考虑。也就是通过撤出非核心竞争业务来提高经营效率,物流外包成为很多企业的首选。
进入90年代,美国企业的物流系统更加系统化、整合化,物流也从logistics向SCM转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在于,物流强调的是单一企业内部的各物流环节的整合,而供应链并不仅是一个企业物流的整合,他所追求的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有链条企业的物流整合。另外,90年代,美国出现了新的物流服务业态—第三方物流服务。由于货主企业多样化的物流需求,美国新兴的物流市场在90年代前半急速地扩大精益思想的产生。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起源于精益制造(Lean manufacturing)的概念。精益思想是指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理念精益物流的内涵。”(注4)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精益制造的概念给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拉动型的物流系统。在精益物流系统中,顾客需求是驱动生产的源动力,是价值流的出发点。价值流的流动要靠下游顾客来拉动(PULL),而不是依靠上游的推动(PUSH),当顾客没有发出需求指令时,上游的任何部分不提供服务,而当顾客需求指令发出后,则快速提供服务。系统的生产是通过顾客需求拉动的。
高质量的物流系统。在精益物流系统中,电子化的信息流保证了信息流动的迅速、准确无误,还可有效减少冗余信息传递,减少作业环节,消除操作延迟,这使得物流服务准时、准确、快速,具备高质量的特性。
低成本的物流系统。精益物流系统通过合理配置基本资源,以需定产,充分合理地运用优势和实力;通过电子化的信息流,进行快速反应、准时化生产,从而消除诸如设施设备空耗、人员冗余、操作延迟和资源等浪费,保证其物流服务的低成本。
不断完善的物流系统。在精益物流系统中,全员理解并接受精益思想的精髓,领导者制定能够使系统实现“精益”效益的决策,全体员工贯彻执行,上下一心,各施其职,各尽其责,达到全面物流管理的境界,保证整个系统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可以这样说,美国物流系统在九十年代达到成熟是戴尔公司能够拥有一个完善的派送系统的前提,这个前提保证了戴尔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为戴尔保证客户的满意度提供了保障。
(三)互连网的发展与普及。
互联网的诞生要以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了互联网的标准通信方式。在1969年,美国国防部开始起动具有抗核打击性的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ARPANET”。 在两年后,1971年,位于美国剑桥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开发出了电子邮件。此后ARPANET的技术开始向大学等研究机构普及。1983年,ARPANET宣布将把过去的通信协议“NCP(网络控制协议)”向新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过渡, 由此奠定了互联网普及的基础。1988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学生(当时)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开始开发电子邮件软件“Eudora”。1991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他还开发出了极其简单的浏览器(浏览软件)。此后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Mosaic”。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开始得以爆炸性普及。正是因为通过采用具有扩展性的通信协议TCP/IP,才能够将不同网络相互连接。因此,开发TCP/IP协议的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当时)文顿.瑟夫(Vinton G. Cerf)等如今甚至被誉为“互联网之父”。
在互联网向大众普及之前,戴尔公司主要通过媒体广告来向客户推出新产品,客户一般通过电话来订购产品,产品的追踪查询也是电话。 虽然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差不多10年中,戴尔公司的发展迅速,但是毫无疑问,在20世纪,互联网普及之后,戴尔公司的发展得以成倍的加速。互联网对戴尔模式的推动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互连网为戴尔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即电子商务,许多客户可以通过戴尔的网站来浏览最新的产品,并通过电子邮件来订购,通过电子汇款来交款,方便快捷,极大的提高了效率。如果没有电子系统的推动,戴尔公司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展到今天美国的第一大PC制造商。
另一个方面,互联网的普及极大的刺激了消费者对电脑的需求,互联网的魅力加快了电脑向普通个人消费者的普及。戴尔在这期间,已经以物美价廉而闻名,这不但成为一些大的公司的首选,广大的个体消费者也趋之若骛。这构成了互联网对戴尔公司的推动的另一个原因。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6/7/7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关于戴尔公司成功关键因素的分析(六)......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6/7/7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