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决策中为了保证其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必须正确地行使权力,发挥权力的积极作用。心理学家曾提出几点原则与方法:考虑权力影响以外的因素对权力使用效果的影响;使用权力时要建立选择有效权力方式的直觉;使用权力过程中要避免道德或偏见因素的影响;权力行使者要明确决策目标;行使权力要注意人际关系;避免绝对性原则。
3.3风险型决策的心理效应
所谓风险型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由于存在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使得一个决策方案可能导致几种不同结果时所采用地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对于几种不同结果可以事前把握并掌握其出现概率。
由于领导在风险决策中事先对出现的结果及概率是可知的,因此,导致领导对决策的选择与领导自身对随机因素的认识和把握是相关的,与领导的个性、气质也是有关的。对于粘液质的领导来说,由于其性格内倾,反应缓慢,办事按部就班等特点的决定,其必然会慎重决策,对失败率与成功率比较再比较,对决策方案考虑又考虑。因而其选择会比较稳妥,但却常常是保守的,甚至会坐失良机。对于多血质的领导来说,性格外倾,乐观主动等特征必然影响其将着眼点主要放在成功的可能性上,而对风险考虑较少。这对于决策的迅速、果断是有利的,但也容易铤而走险、孤注一掷。
前面两种领导无疑都有许多的缺点,对于高效的决策来说,真正需要的是理智的风险决策。这要求既要追求成功,又需尽量减少风险,严格按损益值与期望值的高低来选择方案,要求理智的冒险而非铤而走险。
3.4不确定型决策的心理效应
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有类似之处,都因随机因素的出现使决策方案可能产生几种后果;不同之处只在不确定型决策对后果出现的概率是不可预知的。
在不确定型决策中,由于风险系数大至不可预知的地步,领导在各种方案比较时的矛盾冲突就更趋复杂,心理作用也就更为突出。其中主要有四种典型心理:
3.4.1悲观心理
这种心理作用下的领导者以悲观的心态来选择决策的方案。他们认为决策的负面效应要大于正面效应。悲观心理多产生于对信息掌握不全面,没有自信心,害怕承担风险这一类领导中。他们会首先找出为应付最坏情况下的几种方案,而后再从其中选出一个较好的。悲观心理作用下的决策必然导致低效益。
3.4.2乐观心理
决策者在乐观心理的指导下会分析决策成功的可能性与效益的大小。若成功的可能性被认为较大且效益也大时就会确定这种决策。因此可见乐观心理下的决策是一种“大中取大”或“小中取小”的决策。它带来的影响是决策风险大,但成功将导致高效益。
3.4.3平衡心理
平衡心理对决策者来说是一种较理智的心理。它要求平衡悲观与乐观两种心理,将所有可能出现的机会均等看待,反复考虑得失利弊,效益与风险兼顾。平衡心理要求决策者寻找效益与风险的平衡点,力求高效益低风险。
3.4.4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其实类似于观望,见风使舵。决策者对每一个方案都不肯定也不否定,考虑到效益大就实行。然后对决策实施效果听其自然,寄希望于偶然机遇。若第一次决策受阻,他会选择下一个方案,然后继续观望,等待机遇。产生侥幸心理是领导者无能的表现。
4 总结
本文主要从微观角度对影响决策活动的各种常见心理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1.决策活动各阶段的主要心理效应。(1)信息搜集阶段主要是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因为人在对信息进行初步采集的时候,最初的印象是十分重要的,而影响人们的印象形成的主要就是这三种效应;(2)计划拟定阶段,是决策者根据已有信息制定决策计划,期间,经验定势效应、投射心理效应是影响决策者计划制定的最为主要的心理现象,虽然经验定势会在某些情况下加快决策的进程,但是在更多的情形下却会阻碍决策者的变通,影响决策效果;(3)计划选定阶段,决策者最有可能受到从众心理和权威崇拜心理的影响;(4)在做出决策阶段,个人需要或成就动机、走极端心理和将错就错心理则会起到主要影响作用,尤其是后两者更容易导致错误决策地做出。2.不同的决策类型中,影响决策活动的心理效应又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是各种不同的决策类型中同样都包括这四个决策阶段,所以影响各决策阶段的心理效应同样也会对不同的决策类型产生影响。只是对于某些决策类型而言,好存在其他的心理效应的影响。如在不确定型决策类型中,决策者的悲观心理、乐观心理、平衡心理或者是侥幸心理将会带来不同的决策方式,从而导致各不相同的决策结果。
通过以上心理效应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心理效应在起作用,各种类型的心理效应互相混合,共同作用,从而使得人们的决策活动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形。其中大部分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决策主体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准确造成的,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而还有些效应是由于分析、处理不当而形成的,如经验定势效应及个人的需要和成就动机效应等。各种心理效应的对于科学决策的做出可能起到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但整体来说消极作用更多一些的,所以要最终做出科学的决策来,应很好的利用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方面,而尽量避免其消极的影响。首先要以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用正确地认识观,全面、系统地认识各种因素;其次,在前者的基础上,正确地利用相关因素,对无关因素要适时丢弃,以免影响全面的分析。
另外,由于作者本人的能力所限,文中的理论论述尚有不妥之处,且各种心理效应处于定性分析阶段。事实上不同的决策类型、不同的决策者、不同的决策阶段,各种心理效应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以后此类的研究中,应尝试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从而使得整个研究能切实地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上官莉娜:《影响行政决策优化的心理制约因素》,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6月。
2、尹建明:《决策活动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年7月。
3、张镇宇:《决策主体、决策活动与文化》,丹东师专学报[J],2000年6月。
4、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2版。
5、林秉贤:《社会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96年5月第2版。
6、于秀芬、卢圣兴:《行政管理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7、俞文钊:《管理心理学参考资料》,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8、孟继群:《领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9、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年5月第2版。
10、刑守润:《领导工作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11、孙彤、许玉林:《组织行为管理学》,红旗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12、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