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任何企业想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积极参与其中,以全球化的意识经营企业,尽快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劣势为优势,磨练出一身在国际市场搏击的本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舞台上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二)适应入世对中小企业提出的紧迫要求
入世后,随着我国各方面政策逐步地与国际接轨,国外资金雄厚的企业和优质的产品势必要大规模地涌入中国,中小企业面对国际化竞争已不可避免。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认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提高危机感、紧迫感,不但要积极作好准备,更要主动出击,利用各种机会参国际竞争与合作,实践中锻炼自己,如此才能在我国市场全面开放时有备无患,才有能力、有资格参与国际化竞争。
(三)是中小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不可否认,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有许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都远远走在了我们前面,我国企业如果全凭自己摸索,势必要花很长时间。这里有一条捷径就是“拿来用”。我国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快地学到国外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用于企业的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以此快速全面地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与劣势条件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首先要认清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下面就此加以分析:
(一)劣势分析
1、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应有的了解,信息渠道少。
“多年来的封闭式经营,使我国中小企业难以收集到国际市场的市场动态,竞争程度,目标顾客类型,购买动机,消费习惯等情报资料”,(注1)更不了解相关国家与民族的人文习惯、商业惯例、法律背景等等,信息渠道非常有限。因此,无法把握国际市场行情,造成产品的开发设计的类型和款式难以很好地符合国外市场的需求,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使广大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意识的问题,企业不知或不能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和渠道,找到企业有用的各种全球信息资源,应用于企业的国际产品开发和国际市场决策中。
2、营运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目前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67%的企业将资金不足列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另据一份调查显示,在停产的中小企业中,47%是因为资金短缺。对于中小企业各界人士呼吁最多的就是解决融资难问题。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的,融资难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在融资过程中遭遇不平等待遇和种种障碍,中小企业不但缺少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更不用说与资金雄厚的国外跨国公司面对面竞争,而且连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也相当短缺。
3、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达不到国际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技术投入低,技术人员缺乏,创新动力不足,制约了工业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同时落后技术、传统技术多相当一部分属于淘汰和限制技术。技术水平低,直接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或不稳定,消耗浪费严重,污染环境,更无法达到国际标准。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效率低,企业产品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低。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长远发展而言,与融资问题相比,技术创新问题要更为根本和关键。面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果中小企业不进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不使产品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就很难生存和发展。
4、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水平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和一大批能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部分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懂国际管理和经营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管理知识和手段落后,缺乏对市场的适应和把握能力,使中小企业生产的盲目性很大。另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规模小,稳定性差,薪酬不高,缺少企业文化,很难吸引精通国际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中小企业总体人员素质和水平偏低,人才匮乏,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造成中小企业效率,效益低下,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与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需要有很大差距。
5、缺乏按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处理国际经营问题的意识。
由于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者依照国际规则经营的意识比较落后,有些企业主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国际惯例和WTO的规则,企业运行中不规范现象非常突出;而相比国外大部分企业不但通晓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企业运行比较规范,而且视野开阔,可以从全球视角安排生产和销售。因此,入世后我国中小企业主必须转变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学习利用遵守国际惯例、国际规则来经营企业,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参与国际竞争,并充分利用这些规则保护自己。
6、国家宏观管理体制,政策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仍然处于转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政府计划性干预和固有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在很大范围内依然存在。目前政府对内资企业在行业的进入,经营项目等方面的限制措施都远远比外资企业多,而内资中小企业的国民待遇差的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我国对企业跨国经营尚缺乏统一归划和统一领导,国家还没有明确指导,缺乏相关的立法等。这种情况都影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7、总体国际竞争力差
什么是国际竞争力,有很多专家在论述企业国际竞争力时都强调,企业竞争力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成本优势,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直主要靠的是成本优势;二是差异化优势,即产品、服务和经营有独特性、稀缺性和先进性,在国际竞争中是重要优势;三是品牌优势,是竞争力综合优势的体现。
先说成本优势。虽然我国企业劳动力,自然资源有着一定的成本优势,但由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大量进入我国合作,建厂,其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我国的成本优势,用于其价值链的加工生产环节以降低其成本。因此,我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就在国内与外资的竞争中而言已失去了。另外,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生产效率低下抵消了大部分。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毫无例外地面临同样的问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我国中小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策略研究(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