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准则规定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假如资产价值恢复,则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这条规定给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尤其是对于一些上市公司,频频采用“巨额计提,大额转回”的方法以实现“扭亏为盈”,与该类科目设置初衷背道而驰。现行准则对这个弊端进行了修正,除特殊资产项目(如存货,消耗型生物资产等)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规定将有效遏止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的转回来调节利润的情况。
三、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组的划分较难确定
就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监管机制看,资产组属于全新概念,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在新准则执行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准。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而这恰恰是采用资产组所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其次,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当企业有较多产品、较多生产线时,资产组便难以确定;对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确定资产组则更加困难,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企业很可能利用资产组的划分来操纵资产减值准备和经营业绩。另外,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中小企业居多,在辨认资产组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二)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存在难度
1.确定公允价值的局限
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可根据公平交易中的销售协议价或市场价格确定。目前,我国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和健全,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交易市场商品价格差异较大。其次,我国资产评估的规范化水平及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还不是很高,同时对于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是将各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加还是采用外部评估值作为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新准则没有对此进行限定。如果企业管理层出于自己调节盈亏的目的,确定出的资产公允价值将失去公允性。
2.未来现金流量难以预测,折现率难以选择
新准则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来使期末资产计价与当期损益计量更可靠。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量和相应的贴现率。但在实务中,由于现实和假设的偏差,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是很困难的,而且经济的大幅波动使得贴现率也是很难准确估算的,这使计提缺乏衡量标准和制约手段,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企业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三)企业还可以利用流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
截至2009年3月18日,沪深两市共发布了367份年报。数据显示上述367家公司在2008年共计实现营业利润914.85亿元,净利润792.02亿元,净利润总额与2007年基本持平。wind统计同时显示,367家上市公司,2008年资产减值损失108.54亿元,同比2007年的55.78亿元上升了95.33%;单资产减值一项即吞噬了11.86%的营业利润。其中,2008年坏账准备增加值占资产减值准备增值的31.25%,存货跌价准备的份额则占到了35.92%,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占比为8.74%。具体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影响营业利润前十排名见表1。
新准则中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如何计提、计提比例的选择等,都是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的,这给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提供了机会。例如,关于“坏账准备”,企业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可以自行确定计提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假设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下,企业计提比例选择1%或5%,其对利润的影响是不同的。
表1 资产减值损失影响营业利润前十排名
证券简称 营业利润 净利润 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占营业利润比例
上柴股份 4,064,810.98 207,8925.34 65,746,155 16.17447
江淮汽车 4,860,799.37 60,086,333.64 39,111,976 8.04641
常山股份 1,730,422.97 116,759,358.30 9,656,856 5.58063
长城电工 3,384,310.43 40,061,239.78 15,155,943 4.47830
福日电子 1,087,679.11 6,942,543.17 4,733,267 4.35171
中纺投资 4,196,249.89 6,076,093.67 14,978,304 3.56945
南钢股份 125,179,022.50 123,203,482.70 434,308,493 3.46950
云铝股份 29,206,574.09 21,463,109.85 84,611,723 2.89701
株冶集团 24,486,870.60 17,874,948.02 53,020,572 2.16527
(资料来源:摘自《367家公司资产减值吞噬一成利润》。)
新准则下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变的更大,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投资,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而存货、建造合同资产、生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减值,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也即新准则规范了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问题,这部分减值准备不能转回, 而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等的资产减值还是可以冲回的,所以,利润操纵空间仍然存在。
四、新准则颁布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典型状况调查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上市公司由于存货跌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等因素造成的资产损失大幅增加。根据已披露的年报统计,上市公司2008年资产减值损失合计金额同比增幅为145.69%。
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报道称,294家公司资产减值损失101亿,增加了60.02 亿元,增幅为145.69%。随着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一份份出炉,巨额资产减值损失浮现,成为拖累公司业绩的又一大主因。这294家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合计632.54 亿元,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5.45 亿元,资产减值损失总额占净利润总额的比例达到16%。在这294家公司中,有20家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超过1亿元。万科A资产减值损失最多,金额达到了12.68亿元,其中坏账损失3,755.22万元,存货跌价准备123,056.1万元,受此影响,万科A200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6.74%。 此外,福耀玻璃的业绩受资产减值损失影响最明显,该公司2008年实现净利润2.46亿元,同比降幅达73.17%,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资产减值损失由期初的-322.72万元陡增至4.19亿元。
对此,本文选用上证50作为样本,分析统计该50家上市公司2008、2007两年内资产减值、营业利润的增幅情况、比例,以此判断新准则的出台对上市公司到底有何影响。
(二)各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情况
图1 上证50资产减值损失占营业利润比例(数据来源:2007、2008年报)
通过图1中散点图的列示,可以明显发现,2007、2008年上证50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额占营业利润的比例大多控制在10%之内,并且同一企业07、08两年的变动幅度也不大,对于个别计提比例较大的企业多为银行业,这主要由于2007、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多笔坏账,使得大额计提减值损失。可见,上证50基本上严格按照准则的要求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减值比例在可控范围之内。
(三)涉及的资产减值损失项目结构分析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分析
表2 2005-2007年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比例
2005(%)
2006(%)
2007(%)
坏账准备 41.96 57.43 58.29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3.62 0.02
存货减值准备 28.15 18.53 20.89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9.35 6.28 5.2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4.73 11.72 9.27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29 3.98 2.86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0.89 2.04 0.99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2.45
图2 07年、08年上证50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额结构分析(单位:亿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