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创建和谐校园必须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育人网络的建设,优化整合三方面的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立交桥。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现代学校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学校要主动全面地接收社会动态信息,注重利用社会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学校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传播者,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与子女间血缘的向心力所形成的情感责任、义务感和期望心、友爱等,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本人曾作过调查,在所带的01级班级学生中,有86%是独生子女,35%是下岗职工子女,其中22%父母离异。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类型、不同的教育态度及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诸多困难。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认为学校教育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条件,将教育责任完全推于学校,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在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家庭的引导作用呢?首先,沟通信息,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学校可通过家访、电话联络等方式将该生在校思想动态及表现情况及时向家长反映,从中发现问题所在。学会正确帮助孩子择友,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逐步走向正轨;其次,要尊重学生自尊心,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充分认识棍棒式教育的危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健康、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平等对话、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新型家庭人际关系;再者,学校要帮助家长不应溺爱自己的子女,使家长懂得锻炼孩子独立的重要性,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适应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开设讲座,印发资料、出版校园墙报等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一办学理念正成为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作为教学第一线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管理要素中最活跃,唯一起主导作用的人(学生)而言,就是要正确处理人际矛盾,理顺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人际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富有成效的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实现管理的根本目标——创建优秀班集体。
[引言注释]
(注1)高中《语文》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09页
(注2)方明著《陶行知的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70页
(注3)孙喜亭著:《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
(注4)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五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 月第312页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 2004年1月
(2)杨文士、李晓光编著《管理学原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8月
(3)邵瑞珍等编著《布鲁纳教育论著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全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5)孙喜亭著:《教育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6/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