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集体中的成员不可能完全平等,他们可能会因为职位、经验、知识、自信心和语言技巧等因素而有所不同,由此造成少数人发挥优势,驾驭其他人的机会,变相形成了少数人的专制,产生了个人决策的种种弊端。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决策,实行的是领导班子集体决策。这种集体决策,原本是党内实行集体领导的成功经验。由于领导集体成员拥有不同的背景、经验、知识和性格等,汇集了更多种类和更加丰富的信息,这种集体决策往往具有个人决策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可以使决策更科学、更合法,也更切实可行。但是眼前众多的事实却无不表明,集体决策实际上已经异化为某些领导干部个人决策的"一言堂"。最典型的就是开发区的一哄而上的问题。1992年邓公南巡后,改革再次进入加速发展期,各地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纷纷上马开发区。初步估计这一时期上马的开发区高达10,000个。大片土地荒芜,却无太大收获。又比如在整个嘉禾商贸城项目规划立项到实施搬迁的过程中,县里大大小小会议总是“一把手”定性的多,领导集体成员讨论的少,往往一开始,“一把手”就把项目定为“程序合法、手续到位、补偿合理”,剩下的就要求下面“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坚决推进”,整个嘉禾县党政班子几乎听不到一点杂音。所以嘉禾县野蛮拆迁现象也就难以避免。
这些所谓的集体决策,往往都是领导干部先开口,给决策定下某一个基调。由于怕说出不同意见被视为"不同政见",其他领导集体的成员,往往不敢对领导的意见提出不同看法,甚至哪怕明知道领导的意见不科学、不合法、不可行,也只能顺着领导的意思将错就错甚至推波助澜。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领导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仅凭领导的个人水平、经验,往往是不够的,更何况领导会在政绩诱惑下(决策所承担的责任小、甚至不用承担)很容易好大喜功、产生非理性冲动,招致难以补救的灾难也就在所难免。
为此,在决策过程中,应该推行领导的末位发言制度,领导者在组织决策过程中,应当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场(防止形成决策倾向),先不定调,而由其他领导成员先充分发表意见,畅说欲言各抒己见,然后再进行决策的制定,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决策的监督、问责的力度,从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可行性。
(三)对不同意见的漠视
萧伯纳曾经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被人称之为“日本爱迪生”的盛田昭夫也鼓励职工尽量旗帜鲜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即便与别人想法产生了矛盾,也丝毫不介意,因为只有在分歧和冲突中,才能分辨出什么是最好的意见。一次和董事长田岛意见不和,盛田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田岛暴跳如雷:“我不愿再呆在对立意见层出不穷的公司里,我要辞职。”盛田解释:“假如我和你意见完全一致,我俩才没有必要呆在同一公司里。我们公司之所以能少犯错误,并且不断获得发展,还不是由于我们意见相左?” 可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注意收集不同的提议的重要性。在个人决策时,不少能人在开始的创业过程中,成绩斐然,但很有可能变的骄傲自大,没有认识到个人力量、知识的局限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只会一意孤行,就象前秦王苻坚那样,这势必会给正确决策带来难以弥补的困扰。
同样,在群体决策时也常常犯类似的错误,一旦群体形成了某种决策后,更多的是将时间花在如何将决策合理化,而不是对它们重新审视和评价,甚至某些成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扣留或者隐藏那些不利于群体决策的信息和资料,或者是限制成员提出不同的意见,借此来保护决策的合法性和影响力;对群体外成员(对手)看法的刻板化,倾向地认为任何反对他们的都是不屑与之争论的,群体既定的方案定会获胜;
由于群体不欣赏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于怀疑群体立场和计划的人,群体常常不是以证据来反驳,取而代之的是冷嘲热讽。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多数人在面对这种嘲弄时会变得没有了主见而与群体保持一致,压抑自己对决策的疑惑,甚至怀疑自己的担忧是否多余,就象在会议上、课堂上或非正式群体中,你很想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但最终还是迫于压力而放弃了。由此造成群体统一的错觉,给群体决策带来很严重后果。
对此,在进行群体决策的过程中时,要注意:
1、领导者应引导每一位成员对提出的意见进行批评性的评价,鼓励提出反对意见和怀疑;
2、应该指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局外人”或“挑战者”的角色,由他专门对其他人的论点提出质疑,提出反对意见,在群体中制造合理的冲突。还可让群体之外的专家与会,并请他们对群体意见提出挑战;
3、时常将群体分成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然后再全体聚会交流分歧;
4、为了尽量扩大群体中的分歧,在决策时就要选择那些专业背景和思考风格不同的人来参与。如果群体成员能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出冲突性的理念。当然,这些冲突只能是关于解决决策问题方面的,而不是成员间的人际冲突。
当某项重大决策的信息收集工作已经完成,收集到的事实证据已经足够丰富,而且充分接纳了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意见之后,就可以对决策方案进行选择了。如果群体中的不同意见还没有完全消除,还存在激烈的争论,对决策方案还有强烈的不同观点,群体应将各方面所得到的情况重新作出判断和分析,应当进一步收集资料,进一步讨论以减少不同意见,然后再找出更为合适的替代方案。
(四)缺乏民主决策、专业化决策观念
通过理性的决策的过程,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是否一定能够保证最终的决策结果是正确的呢?那么决策的正确性又取决于什么呢?决策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所依据的信息量的大小。例如,在平时决策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说:“这件事情有100%的把握,没问题。”你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有100%的把握呢?因为你对于与这件事情相关的各种信息了如指掌,所以你可以说有100%的把握。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也会说:“哎呦!这件事情到底能不能够办成,我一点把握也没有。”为什么一点把握也没有呢?因为你对这方面的情况了解的很少。所以说不管是集体决策还是个人决策,要提高正确率,都必须基于群体信息。
河南中原制药厂是我国医药行七•五、八•五期间投资规模最大的重点工程,也是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占地1300亩,总投资18亿元,没有生产运行就已停产关门。究其原因,是因为该项目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中方决策者在没有详细调查了解的情况下,从根本没有这项专利技术、仅有20多人的瑞士的一家小公司引进的。如此重大的项目,居然会因为如此荒谬的原因而造成群体决策的严重失误,真令人叹惋。群体信息是决策成败的基础,难以想象,基于错误群体信息的决策还会获得成功。所以增强决策的民主化、专业化也势在必行。
1、决策的民主化
科学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即决策结果是选择满意的方案。最优方案既经济,又可行,但是可遇而不可求,因为最优方案是建立在完全掌握信息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决策所需信息的正确性、完整性。因此决策的民主化至关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变得庞大、复杂和精巧,群体决策难免会涉及广泛的专业、复杂的关系、大量的信息和不确定的因素,决策者即便是博学多识的“通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时时正确,所以在决策中,应博采众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试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