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策支持度优势
由于中国企业的特殊成长背景,所以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国企业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加大政策的有效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3.要素禀赋产生相对优势
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活动的时候,必须坚持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根据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目前的阶段性实物相对过剩而非资金过剩、企业规模较小和经营机制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积极推动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是我们现实的正确选择,而且实践证明比较容易取得成功。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境外建成了一批颇具影响的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管理成本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4.海外华人网络的优势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5700多万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这一网络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认识并充分地利用这一资产的价值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具有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全方位的外交路线,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地开展了各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海外机构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熟悉世界市场环境和规则的人员,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薄弱环节
尽管我国企业“走出去”在近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宏观和微观上仍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走出去”规模的扩大、档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法滞后
在全球跨国投资风起云涌、形式多样和中国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投资尚无有效的法律依据进行投资促进、投资保护和投资管理,已严重滞后于国内外投资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管理政策基本上是针对投资的审批,投资促进政策以新建企业为主,而对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投资方式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另外,投资后期的管理和监管没有形成气候,形成“只生不管”的尴尬局面。
2.审批制度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具体来说,一是审批内容有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成份;二是投资限额的规定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三是审批手续复杂,时间过长,导致一些项目因贻误了最佳投资时间而亏损;四是外汇管理制度不够灵活,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再投资;五是对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海外投资按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层层报批,不利于其开展境外投资活动。因此,一些企业为避免麻烦,索性避开政府审批,或私自在海外投资,或利用海外投资申报数字与实际投资数的差额转移资产,或将国外投资收入截留用于再投资,而现行的政策却难以避免上述问题。
3.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到海外投资设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更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方式。但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尚未意识到这点,没有将海外投资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缺乏海外投资的中长期计划,多数是企业的随机行为。宏观规划的缺乏直接导致企业对外投资动机不明,投资的随意性较强。另外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目前依然困境重重,特别是产权问题仍然困扰着企业,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4.资金与人才匮乏
资金短缺与融资困难是我国现有“走出去”企业的共同的弱点,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跨国经营的步伐,并制约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此外缺乏境外办企业的合格人才,目前企业的人员素质尚不能达到进行较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要求。我国跨国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企业家素质还有待提高,与跨国经营的激烈竞争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仍是一大缺口。
5.技术劣势
中国企业不仅自身拥有的优势技术少,且创新能力也很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如在中国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大多数属于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项目(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等)。
五、我国企业 “走出去”的战略和措施
当前,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的入世及产业升级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企业“走出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投资风险加大也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外环境机遇与压力并存的情况下,中国必须要从战略高度考虑,抓住时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1. 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企业要进人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其次要制定一项国际化战略及其实施步骤。战略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确定的长期目标和行动方针,企业国际经营战略的形成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市场环境、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以及企业文化等。由于各种因素对不同国际型企业而言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选择不同的国际经营战略。
国际化企业是推进经济国际化的主体,因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问题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战略和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企业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结果。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的漫长过程,一般都经过商品国际化阶段,即把国内生产的商品直接拿到国外市场销售;国外生产阶段,即通过许可证贸易、与国外厂商进行长期合作、或在国外直接投资建厂生产;跨国公司阶段,即在几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或者与这些国家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再从这些基地向世界市场提供和销售产品。
从纯粹的国内企业到成熟的国际企业,是一个跨度很大的企业国际化过程,而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组织功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都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因此企业的国际化总是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国际化首先面临的一个战略抉择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国际化。我国的企业既要积极地发展国际化经营,又要谨慎地稳步推进,切忌一哄而上。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战略和确定国际化经营模式时,必须要从国际经济和企业的现实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机会选择合适的途径。
从我国现实来看,21世纪初,我国企业依然应选择出口作为主要跨国经营方式,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中小企业,同时包括众多的民营企业)和那些已进入国际市场而又不愿大量投资的大型企业,还应选择以直接出口为主,通过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随着企业实力和规模的壮大及国际经营能力的提高,再转换到国外生产的方式。已经有丰富直接出口经验和大规模出口的大中型企业(如华润、南光集团公司、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等),作为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应转换到国外生产的方式,争取早日成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至于国外生产的具体方式,企业可根据自身资源和实力,以及目标市场的环境和需求,来做出选择。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如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型银行、金融机构、多功能的服务公司等)可综合采用多种方式开拓国际市场,低层次方式和高层次方式同时使用。实力不强、经验不足的企业可采取单一的低层次方式。企业选择和转换跨国经营方式应根据成本收益和各种影响因素来做出决定。一般来说,企业实力雄厚,而目标市场国家对进口设置了较高障碍,但对企业产品的现实和潜在购买力和需求很大,这时可考虑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否则,应采取出口或对外合作的方式。
我国联想、海尔集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联想为自己向海外发展设立了三步曲:第一步是办贸易公司,以了解市场,积累资金,选择产品开发为突破口;第二步是成立有海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世界销售网络的跨国集团公司;第三步是在海外股票上市,形成规模经济。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走一条“先难后易”的道路,首先从最难进人的市场——美国和德国做起。海尔以中西方两个儿童作为企业形象就标志着它确立了企业国际化的经营目标,并为此确立了三个战略步骤:第一步树立海尔品牌(企业产品战略),为此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在此过程中,海尔通过兼并大量的国内濒危企业,并用注入海尔管理技术,激活休克鱼的方法,实现了迅速的规模扩张,建立海尔企业集团,为开展国际化经营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步建立出口体系,为此确立了先难后易的市场开发战略,即先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后向发展中国家辐射。第三步对外投资建立直接面向当地市场的开发与生产体系。
2.产业和投资区位的选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关于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研究(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