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水平和实力来考虑目标市场和投资区位战略。
(1) 资源性投资仍然是我国近期海外投资的主要战略目标
其中获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是现阶段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投资重点。如我国生产活动中日益短缺的铁矿、石油和木材等资源,高尖精技术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因此,我国海外资源性投资的另一个重点是寻求高新技术资源。
(2) 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在航天、原子能、生物工程、激光技术以及超导材料等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这些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利用率低,而在国际市场则前景广阔。因此,这些技术和相关产品应向消费和需求层次比较高的发达国家出口,或直接投资生产与销售。同时,我国高技术企业在发达国家建立R&D机构,或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战略联盟,还可以吸收当地技术成果,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如我国康佳公司在硅谷设立的R&D中心开发出数字电视,而国内目前数字电视尚难有市场,必须向美国出口。
(3) 专有技术
主要指我国具有传统特色的技术,包括古典园林、中国国画、中医中药、手工艺品以及传统食品等。这些技术和产品可以转移到文化背景相近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还可以通过海外华人网络向全球市场开拓。
(4) 中间性技术产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外引进了不少生产流水线,如家用电器、汽车等,经过20年的消化、仿制与创新,有些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已趋饱和。特别是近几年内需不振,许多行业出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如彩电生产能力高于国内需求60%,空调器生产厂家开工率为30%,洗衣机开工率只有43.4%,电子产品中供大于求的产品达到 75%,这些产品扩大出口又受到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因此,这类技术应尽早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比我国更低一档的发展中国家,或绕过壁垒直接进人发达国家。
(5) 标准技术产业
一般指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这些产品的技术要求已趋标准化,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商品价格的高低,而影响商品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因此,这类技术可以转移到一些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交通便利的邻国和发展中国家,并向第三国出口。如我国纺织品生产能力高出市场需求的30%,通过到毛里求斯投资生产,出口非洲和欧盟。
(6) 适用技术产业
主要指符合那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生产结构和消费水平的相关技术。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熟练劳动力缺乏,不适应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所采用的大规模使用资本密集型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而我国的一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则比较适应,我国这类企业不仅可以产品直接出口,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3. 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选择
企业进人国际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贸易式进入,如通过代理商/经销商或直接设立境外销售分支机构/子公司,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契约式进入,如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管理合同、建筑或交钥匙工程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生产协议等安排,转移技术、商标、经营方法、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三是投资式进入,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采取投资新建、跨国并购(独资)和合资经营(股权投资)以及策略联盟等形式转移各种经营资源。对于那些以服务业为最终产品的企业,如零售、餐饮业、银行保险业或工程承包等,无法在国内生产,必须采取第二、第三种直接进入模式。
以上三种模式各有利弊。贸易式进入模式的优点是经营成本低,灵活性强,因而风险较低。缺陷是容易受贸易壁垒的阻碍,同时对目标市场的控制程度较低,还会受到文化的障碍,得到的收益也较低。契约式进入市场是低风险、低费用的市场进入方式。其优点在于它既可以把企业的R & D费用分担出去,又可以从技术反馈中获利,同时还可以进入那些对进口和投资都实行严格限制的国家;不利的一面是它对国外市场不能进行有效控制,未来扩展的弹性较小,并且从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竞争优势所获得的利益来看,它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竞争力优势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择。投资式进入市场,可以绕开贸易壁垒,也是企业积极利用生产国际化协作以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对于国际型企业进人国际市场的战略在选择方式上并不是单一的,也可能会同时采用几种方式进人。这取决于企业对客观情况和自身条件的判断。这些客观情况和条件是国外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生产以及地理位置、外部经济关系和文化差异,国内的市场、生产、环境等外部因素。企业进入某一给定产品/目标市场的模式的选择通常是这些相互矛盾着的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
企业要在这些相互冲突的因素以及可供选择的模式中做出决策,决非易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决策过程。企业必须对每个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投资环境,以及企业的候选产品/投资项目做出审慎的调研、评估和筛选,并对可行的进入模式进行利润收益、风险和非利润目标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最后选择那种利润最大的可行的进入模式。
(二)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应采取的措施
在完成入世的漫漫之路后,我国的经济将进一步与全球经济融合。我国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参与国际竞争,就要认真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所在,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可以使企业在“走出去”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使“走出去”战略取得预期的成功。
1. 加快国际化的立法工作。
要尽快完善法规,促使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快企业国际化的立法工作,是关系到企业国际化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直接服务于国际化的立法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要尽快建立中国境外投资的法规体系,在法规的框架内规范管理体制。国家立法机构应针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趋势,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的约束和限制内,制订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相关法规,统一和规范对国有企业、民营、私营等各类性质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有法可依,规范和支持其国际化进程。第二,要清理各种与WTO相违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市场规则的执行中,确立WTO的权威性管理机构的地位。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市场公布、行业结构和经营规模进行统筹考虑,加强宏观协调,避免国内企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的互相残杀和盲目竞争。对有条件、有优势和效益显著的国际化企业,要给予法律方面的优先扶持。
2. 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产权和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国营企业。因此,企业要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成功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在国内市场上不成功的企业,走出国门肯定也不会成功。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相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虽然己经进行了多年,但国有股独大、企业治理缺乏外部监督的弊病一直没有真正解决。只有进一步推进改革,在制度上保证企业的活力,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基础性条件才算具备了。有些企业在国内由于垄断、市场机制不完善或主管部门选了个能人而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但一旦该企业走出国门,这些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企业就难保继续成功。所以,企业机制和制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3. 高度重视科研开发,优化产品结构。
高科技产品出口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新的增长点和主要趋势。大型的跨国公司通常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以便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及产品的垄断地位,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近年国内不少知名企业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技术输出取得长足的发展,在海外的影响和竞争力也日益提升。如海尔集团的国际竞争力首先体现在产品技术超前。目前海尔已在美、日等发达国家设立了10个信息站和6个设计分部,海尔总部利用全球的研发网络集中在中央研究院进行超前技术研究,形成超前5-10年的技术和产品储备。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把海尔由国内走向国外,不断在竞争中获胜的经验归结为一句话“海尔的竞争优势在于科技创新”。因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4. 实施品牌战略,全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关于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研究(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