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产品的灵魂, 跨国竞争就是品牌竞争。实施品牌战略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融合,制定一个持之以恒的长期计划,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关键所在。我国“入世”后,国内品牌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必须要通过管理制度与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企业要加大品牌国际竞争的战略研究和策划,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效率、营销策略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成功的关键就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战略的结果。从一个亏空147万的街道小厂发展成为一个销售额达108亿、利润达4.3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集团,海尔保持着每年81.6%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迅猛发展的海尔事业与其不断飙升的品牌成长价值息息相关。据权威机构评估,海尔品牌价值1999年已达到265亿元。海尔品牌,使海尔这个中国民族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凭借实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强大,不仅成就了民族品牌,而且使民族品牌走向了国际市场。
5. 培养人才,完善人才管理。
人才不足是中国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和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之不足。另外,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种趋势。因此,海外的中国企业实行人才本土化,揽四海英才为我所用,是一项明智之举和行之有效的发展捷径。
6.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和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和达到国际质量标准的核心产品,企业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中国企业在目前除了扩大R&D的投入以外,很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学会与跨国公司合作,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战略联盟与合资开发等都是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7. 发展跨国企业集团,使之成为竞争国际市场的强大劲旅。
国际竞争实践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占领国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实力,关键在于他们都将跨国企业集团的发展作为竞争国际市场的主力军。因此,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搞一批企业集团,培育大型的跨国企业集团,借助企业集团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我国国情,本着“相互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实行“强强联合”或“强弱联合”来组建跨国集团。为促进我国跨国企业集团的发展, 应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1)立足高起点、有重点和分层次地进行跨国企业集团的组建。“高起点”的国际化企业经营模式要求跨国集团要选择投资风险小、成功把握大、技术可控程度高、国际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和创汇效益好的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同时,我们必须从稳步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有重点和分层次地进行;结合中国产业特点,可以在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产品和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骨干企业实现突破。
(2) 发展外向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收购或兼并。根据国外跨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尽快使内向型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使外向型企业集团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广泛探索并积累经验,为跨国经营打下基础。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集团,积极稳妥地参与国际收购或兼并,且要重视收购或兼并后的整合。
(3) 尝试本地化组建模式。跨国公司的本地化组建模式在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方式。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对于一些重要的市场,市场份额远比短期利润更为重要。中国的海尔,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本地化,用放弃短期利润作为代价之一,成功进入了美国、欧盟等质量标准最严格的发达国家市场。这一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立足依赖当地资源,开发与本地需求紧密结合的产品是防止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以保证公司长期利益的有效途径。对中国的跨国公司来说,本地化还有另外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有利于淡化企业的原始国背景尤其是意识形态差异背景,进而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以及公众的支持。
六、结束语
总之,中国企业应该如何走出去,没有固定的模式。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特点,走自己的路,才是最佳的办法。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只要坚持下去走得好,在政治上,可树立我国的大国形象,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家统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在经济上,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弥补我国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带动我国设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迎接全球新经济的挑战,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好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实施这一战略,也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开拓性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需要我们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精心组织和加强管理,一定要冷静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有利条件和正确对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引文注释:
[注1]傅自应:《关于“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思考》,《理论前沿》,2002年第1期,第32页。
参考文献:
1、Dunning, J.H., 1981: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London: Allen &Uniwin.
2、张彦宁主编:《经营战略新趋势》,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3、刘仲康主编:《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4、迈克尔•波特(美) :《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5、迈克尔•波特(美) :《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6、孙健、纪建悦、王福新著:《海尔的策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7、鲁桐:《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8、曹德骏:《战略学新视角》,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9、傅自应:《关于“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思考》,《理论前沿》,2002年第1期。
10、韩正忠:《海尔在美国成功的奥秘》,《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2年第3期。
11、王德民:《论“入世”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和对策》,《桂海论丛》,2002年第1期。
12、聂名华:《经济全球化中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财经论丛》,2002年7月第4期(总第96期)。
13、王攀、佟丽华等:《世界500强对中国的投资动因分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26卷第2期。
14、毕淑娟:《海尔——中国跨国公司的领舞者》,《今日中国》,2003年第3期。
15、王信川:《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困境》,《经济月刊》,2002年第7期。
16、卢进勇:《入世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6期。
17、汪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第2期。
18、张晖萍:《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及我国企业的对策》,《国际经贸探索》,2002年第1期。
19、郭元珍:《企业竞争战略探析》,《华东经济管理》,2002年第16卷第4期。
20、陈军:《海尔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现代企业经营》,2003年第4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