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打破了国有企业一枝独秀的垄断局面,提高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2003年,我国城乡从业人员共 241.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 52.4万人,只占总从业人员的21.7%;外资投资单位6万人,占2.5%。可见,我国75.8%以上的就业是靠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等民营企业来解决的。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个论断十分明确地指明了民营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三) 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重已达到37%,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21%,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即由靠领导人关系的协调建立制度向建立完善的制度性保障过渡,民营企业正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论述,使中国民营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在发展现状上仍然不尽人意。
1、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主要经济指标下滑
1996年,民营企业经济增长率为21%,比上年下降了37%;1997年和1998年分别下降到17.4%与15.8%;1999年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到12.2%,2000年下降至11.4%。进入21世纪,虽然民营企业占国有企业经济总量有所提升,但是存在低层次的发展势头。
2、低层次的资本运作
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一些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开始倚重高薪技术创造效益。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私营企业从事第一技术产业的比重过高。资本低层次运作的实质是产业层次底,管理水平低,资本的合理利用率低,这“三低”已经成为许多民营企业迈不过的“门槛”。导致企业经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的方法,如降低产品质量,降低雇员福利工资、拖欠贷款等,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企业的前景越来越黯淡。
3、民营企业发展地区间的差距在拉大
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与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无论在企业的发展速度上,还是在企业的规模和经营实力方面,其差距呈现拉大态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在产业结构的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的深化及资本运作的层次上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在人才结构的层次上更是大大优于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
只要我国的民营企业能尽快挣脱由自身缺陷带来的阻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桎梏,对落后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彻底变革,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市场格局下,紧随时代发展的脉搏,就一定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自身实力不断壮大,并成为国家经济实现繁荣和强盛的中坚。实现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 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为21世纪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攻坚阶段。近年来,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其企业内部最基本制约力的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产权关系不清、家族式管理严重、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内部因素;也有市场准入机制、社会融资支持力度等外部因素制约着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民营企业从总体上说层次不高,从而使自身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7/7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4(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7/7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