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才短缺,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
1、人才吸纳乏力与使用不当。民营企业在20多年的市场竞争中,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证明了自身机制的优越性。但是,由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和传统的文化背景,造成许多民营企业在吸纳人才上存在着严重的危机。据报道,愿意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不到10%,硕士生不到3%,博士生几乎为零。即使一些大学生和研究生满怀希望进入民营企业,但也很快又流出。还有不少民营企业,受到家族制的影响,在用人方面,存在着任人唯亲,打击和排斥外来人员的做法,造成了人力资源利用的低效和人才的严重外流。
2、缺乏对人才的培养,造成人力资源的贬值。当今,由于知识技术的爆炸性增长与迅速更新,员工从学校所获得的知识迅速的贬值,企业要谋得在竞争中创新发展,就必须对职工进行终身教育和培养。然而,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都存在着短期行为,只使用而不培养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许多民营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迅速增长,认为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于直接招聘的成本,认为人才培养的技术越高,人才流失的越快。所以他们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人才培养,造成人力资源贬值。
3、监督机制不合理,增大了企业内部摩擦。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的组织、激励和监督。目前,中国很多民营企业的监督机制不合理,将监督工作过多地放在了行为的结果上,有些企业甚至采取惩罚性的监督机制,不但没有起到真正监督的作用,反而使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内部员工间的摩擦增大,导致员工对企业逐渐疏远。
(四)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大部分属于个人或合伙创办,相当一部分企业沿袭一人所有、一人决策、一人承担风险的家庭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严重窒息了企业活力,削弱了企业发展后劲,而且导致经营行为不规则,给企业生存带来了风险。新成立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而发展很快又不容易使人感觉到这些问题,许多民营企业面临着“管理青春期”这一普遍性问题。企业存在人才饥渴,换人又相当频繁,挖来的人因为管理滞后等原因迟迟难以纳入机制。有些人是国有企业过去的,有些问题是国有企业的翻版,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做小企业的时候决策非常的灵敏,但扩展到几百人、几千人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国应该提倡搞一大批健康活泼的中小企业,而不是一味地争着把企业做大、作进五百强。一个企业如果在机制、体制上没有积累,忽略自己的历史,认为可以人为地通过投机、跨越中间地带的想法往往会在现实面前碰壁。
(五)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今天的民营企业来讲,是少之又少,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不能随环境变化而提升。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企业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头号劲敌大多是沉浸于先前的成功经验和习惯思维模式,自我麻痹,很难在意事过境迁。在知识经济时代,稍不留神,昨日的成功就会引发今日的失败。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挖掘优良基因、精练升华,使文化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就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另外,企业文化理念的制定与现实脱节。在民营企业发展中,有两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一是企业的理念新颖、格调很高,给人感觉像在“天上飘”,但事实上人则是在“地下爬”;二是员工职业道德契约的天然丧失导致企业制度成本虚高,管控环节增多而失效。这就要求从强化员工道德入手,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层面和品位。
(六)市场准入仍受歧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随着国内市场转化为国际市场,实行国民待遇将成为维护公平竞争格局的最基本机制。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有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准许外资机构进入我国市场的法律、法规文件,标志着我国的经济政策已开始向实行国民待遇方向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文件中,没有一个是专门面对民营经济的,甚至没有提及民营经济问题。从具体实践来看,受传统观念和政策歧视的长期影响,民营经济发展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态势。一方面,原先国有垄断和政策向国有经济倾斜的情形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市场,外资捷足先登,而民营经济的介入仍然阻力重重。
(七)融资渠道还不畅通
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无论企业和项目如何,大多都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民营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在起步阶段基本上是靠个人投资的。这样一个初始条件,决定了民营经济进入的产业大多集中在资金、技术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领域。相对来说,早期的民营经济在资金供给方面的矛盾并不十分显著。然而,当民营经济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升级,融资渠道供给不足的矛盾就日益突出。从直接融资方面看,由于整个金融组织结构缺少面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大量民营商业化银行,加上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国有大银行无论在自身机制上还是在技术操作上,都无法适应民营经济大发展的需要。在直接融资方面,股权融资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最主要的融资形式,但是,由于目前全国性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地方性、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融资活动还属于“非规范”行为,不具有合法性,民营企业还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实现大规模扩张和产权重组。
三、 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7/7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4(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7/7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